1、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为了切实做好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确保矿井长治久安消除或减小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影响,按照煤矿地质工作规定要求,结合矿井实际建设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了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李成云(矿长)副组长:崔世荣(总工程师)赵俊生(安全矿长)成员:吴吉有(生产矿长)任宏斌(机电矿长)廉树贵(通风矿长)邓兆金(地测副总)李永刚(通风副总)张达(机电副总)康智斌(防治水中心主任)王建龙(地质测量科科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地质测量科,邓兆金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地质灾害日常管理工作。二、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领
2、导小组职责范围组 长:全面负责组织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开展,保证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需资金、设备、仪器仪表落实到位。成 员:在组长的领导下共同开展完成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并负责编制专业内的安全技术措施,和整改方案工作,区队技术员负责本区队内的隐蔽致灾专业知识培训科室技术人员负责督促帮扶区队人员共同提高专业知识。三、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范围:(一)地表防洪灾害的排查1、由地质测量科对矿内及矿区周边的地表径流、塌陷裂隙区渗水情况、暴雨过后地表塌陷裂隙区积水情况巡查进行详细的排查勘测,并绘制在相关图纸上。2、由调度室对矿周围的防洪排水沟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工作,及时清理防洪沟
3、,保证防洪沟内的清洁,发现有损坏的地方及时进行修复,保证防洪排水沟的完好。在雨季期间加强“雨季三防”的巡查工作,对井口较低位置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防止强降雨期间,积水涌入井筒内,发生事故。(二)井下隐蔽致灾因素排查1、废弃老窑(井筒)井巷和封闭不良钻孔普查(1)对矿区内及矿区周边的可能影响本矿的老窑及废弃井巷进行摸底,并在本矿的相关图纸资料上绘制出具体位置,并定期进行观测及排查。(2)对井下已采完的工作面的防火密闭进行观测,并及时汇报出现的问题。(3)定期了解相邻矿井的回采情况,如有开采的矿井,调查清楚其废弃井巷是否对本矿安全生产造成威胁。(4)井筒、工业广场及附近汇水沟每年雨季前要清理附近杂
4、物,疏通排水通道。(5)在井下发现下涌水量有变化时或降特大暴雨、地表水体变化等特殊情况,要及时对井筒周边水位进行测量。(6)若矿井后期对对井田范围内废弃井筒进行充填,对井筒充填方案和回填工程监督。(7)在工作面采掘工程接近钻孔之前,必须对钻孔资料进行查阅,全面了解钻孔的封闭情况,编制采掘工程过钻孔设计方案。(8)对于钻孔资料不详、模糊的钻孔,必须以“封闭不良钻孔”对待,在设计说明中必须明确提出来,要留足防隔水煤柱,并制定安全技术措施,作为视在安全隐患来处理。(9)在设计中明确告知施工单位,所要揭露的钻孔数量及位置,以及钻孔的封闭情况,让施工单位提前做好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2、断层、裂隙、褶皱
5、、陷落柱、瓦斯富集区、导水裂隙带等地质构造普查(1)建立年预报、月分析的地质构造预报制度,年初按照年度采掘工程计划,对年度采掘工程可能遇到的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进行预报;每月根据月度采掘工程计划,和井下采掘巷道揭露情况对各掘进头面,进行逐头逐面分析,准确分析巷道层位关系,对可能穿层巷道、或过老空老巷、断层等地质构造要提前通知施工单位,提出建议,并督促施工单位制定、落实安全技术措施。(2)建立钻孔资料分析制度,在巷道超前钻探结束后,要及时根据钻探资料,进行钻场分析,对钻孔中发现的层位变化等情况,分析前方可能存在的地质构造情况。(3)建立井下采掘活动先探后掘制度,对掘进巷道采用物探先行,钻探验证的
6、方法,探明前方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瓦斯赋存情况,并且保证不少于 20m 超前探测距离。(4)建立井下收集地质资料制度,岩巷工作面每掘进 10m 收集地质资料一次,如发现地质层位变化及时分析可能遇到的地质构造。煤巷掘进工作面每掘进 20m 收集一次,收集煤层倾斜角度和巷道走向角度外,还应收集煤层厚度情况和顶底板岩性,煤层破碎情况。(5)定期对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地质资料主要包括修改施工巷道附近煤层底板等高线,掘进巷道岩层层位变化情况,若为穿层巷道及时根据第一手资料分析巷道可能出现的提前或延后穿层情况;水文地质方面要及时分析巷道顶底板滴渗水情况及水量变化趋势、充水来源等资料,若物探、钻探显示的地质构造变化区域要及时分析构造变化带附近可能出现的水文地质情况,及时向总工程师汇报。四、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的修编与审批1、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的修编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原则上每 3 年修编一次。每季度由组长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进行一次普查,当发现新的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时,及时对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进行修编,并按要求进行审签。2、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的审批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