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泥水泥浆体在硬化前起润滑作用, 使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硬化后将骨料胶结在一起,形成坚固的整体。其结构如图 1。粗骨料石子普通混凝土常用的粗骨料分卵石和碎石两类。卵石是由自然风化、水流搬运和分选、堆积形成的,公称粒径大于 5(4.75)mm 的岩石颗粒。按其产源不同可分为河卵石、海卵石、山卵石等。碎石是天然岩石或卵石经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大于 5(4.75)mm 的岩石颗粒。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建筑用碎石和卵石GB/T14685-2001卵石、碎石按技术要求分为、类。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 C60 的混凝土;类宜用于强度等级 C30C60 及
2、抗冻、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 C30 混凝土。细骨料砂子普通混凝土的细骨料主要采用天然砂和人工砂。天然砂是由自然风化、水流搬运和分选、堆积形成的粒径小于5(4.75)mm 的岩石颗粒(但不包括软质岩、风化岩石的颗粒)。按产源不同,天然砂分为山砂、河砂和海砂。人工砂是经除土处理的机制砂、混合砂的统称。建筑用砂(GB/T14684-2001)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砂按技术要求分为类、类、类(类别不同,要求不同)。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 C60 的混凝土;类宜用于强度等级 C30C60 及抗冻、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 C30
3、 的混凝土和建筑砂浆。混凝土用水对混凝土用水的质量要求:不得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及凝结;不得有损于混凝土强度的发展;不得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加快钢筋锈蚀及导致预应力钢筋脆断;不得污染混凝土表面。混凝土拌和用水标准 (JGJ 631989)对混凝土用水提出了具体的质量要求。混凝土拌合物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现象:混凝土未按配合比进行配料、未达到设计和施工要求;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等级要求(抗压强度和抗渗强度),混凝土性能不满足施工要求(凝结时间、稠度等)主要预防措施:通过对混凝土原材料、搅拌时间、投料计量、运输浇筑等全过程,对混凝土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麻面麻面现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
4、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不光滑振捣时发生漏浆,但无钢筋外露现象一)、产生的原因: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 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模板未涂刷脱模剂或脱模剂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模板隔离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二)、防治的措施: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筑混凝土前,模板缝隙,应用双面胶条、腻子等堵严,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 不得漏刷; 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 至排除气泡为止;砼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
5、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蜂窝蜂窝现象:混凝土下料不均造成砼浆与石子分离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或浇筑方法不当,或振捣不足,以及模板严重漏浆。一)、产生的原因: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料、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模板缝隙未堵严, 水泥浆流失; 钢筋较密, 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灌上层混凝土二)、防治的措施1、根据设计文件的要
6、求,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 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薄壁墙、肋板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一段时间,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2、小蜂窝处理:砼表面洗刷干净后,用 1:2 或 1:2.5 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孔洞孔洞现象: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钢筋过密影响混凝土下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一)、产生的原因: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预埋件处,混凝土下料被隔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混凝上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混凝土内掉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二)、防治的措施:1、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筑,在模板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