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天原化工厂爆炸事故.1 事故概述2004 年 4 月 16 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爆炸和氯气泄漏事故,9 人死亡,3 人受伤,近 15 万人疏散。.2 事故经过2004 年 4 月 15 日白天,化工总厂处于正常生产状态。15 日 17 时 40 分,该厂氯氢分厂冷冻工段液化岗位接总厂调度令开启 1 号氯冷凝器。18 时20 分,氯气干燥岗位发现氯气泵压力偏高,4 号液氯贮罐液面管在化霜。当班操作工两度对液化岗位进行巡查,未发现氯冷凝器有何异常,判断 4号贮罐液氯进口管可能有堵塞,于是转 5 号液氯贮罐(停 4 号贮罐)进行液化,其液面管也不结霜。21 时,当班人员巡查 1 号液氯冷凝器
2、和盐水箱时,发现盐水箱氯化钙(CaCl2)盐水大量减少,有氯气从氨蒸发器盐水箱泄出, 从而判断氯冷凝器已穿孔, 约有 4 m3 的 CaCl2 盐水进入了液氯系统。发现氯冷凝器穿孔后,厂总调度室迅速采取 1 号氯冷凝器从系统中断开、冷冻紧急停车等措施。并将 1 号氯冷凝器壳程内 CaCl2 盐水通过盐水泵进口倒流排入盐水箱。将 1 号氯冷凝器余氯和 1 号氯液气分离器内液氯排入排污罐。15 日 23 时 30 分,该厂采取措施,开启液氯包装尾气泵抽取排污罐内的氯气到次氯酸钠的漂白液装置。16 日 0 时 48 分,正在抽气过程中,排污罐发生爆炸。1 时 33 分,全厂停车。2 时 15 分左右
3、,排完盐水后 4h 的 1 号盐水泵在静止状态下发生爆炸,泵体粉碎性炸坏。险情发生后,该厂及时将氯冷凝器穿孔、氯气泄漏事故报告了化医集团,并向市安监局和市政府值班室作了报告。为了消除继续爆炸和大量氯气泄漏的危险,重庆市于 16 日上午启动实施了包括排险抢险、疏散群众在内的应急处置预案, 16 日 9 时成立了以一名副市长为指挥长的事故现场抢险指挥部,在指挥部领导下,立即成立了由市内外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为指挥部排险决策提供技术支撑。经专家论证,认为排除险情的关键是尽量消耗氯气,消除可能造成大量氯气泄漏的危险。指挥部据此决定,采取自然减压排氯方式,通过开启三氯化铁、漂白液、次氯酸钠 3 个耗氯
4、生产装置,在较短时间内减少危险源中的氯气总量;然后用四氯化碳溶解罐内残存的三氯化氮(NCl3) ;最后用氮气将溶解 NCl3 的四氯化碳废液压出,以消除爆炸危险。10 时左右,该厂根据指挥部的决定开启耗氯生产装置。16 日 17 时 30 分,指挥部召开全体成员会议,研究下一步处置方案和当晚群众的疏散问题。17 时 57 分,专家组正向指挥部汇报情况,讨论下一步具体处置方案时,突然听到连续 2 声爆响,液氯贮罐发生猛烈爆炸,会议被迫中断。据勘察,爆炸使 5 号、6 号液氯贮罐罐体破裂解体并形成一个长 9 m、宽 4m、深 2 m 的炸坑。以坑为中心,约 200 m 的地面和构、建筑物上有散落的
5、大量爆炸碎片,爆炸事故致 9 名现场处置人员因公殉职,3 人受伤。.3 事故原因事故调查组认为,天原“416”爆炸事故是该厂液氯生产过程中因氯冷凝器腐蚀穿孔,导致大量含有铵的 CaCl2 盐水直接进入液氯系统,生成了极具危险性的 NCl3 爆炸物。NCl3 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和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振动引爆了 NCl3。直接原因1)设备腐蚀穿孔导致盐水泄漏,是造成 NCl3 形成和聚集的重要原因。根据重庆大学的技术鉴定和专家的分析,造成氯气泄漏和盐水流失的原因是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腐蚀穿孔的原因主要有 5 个方面:一是氯气、液氯、氯化钙冷却盐水对氯冷凝器存在普遍的腐蚀作用;二是列管内氯气中的水分对
6、碳钢的腐蚀;三是列管外盐水中由于离子电位差对管材发生电化学腐蚀和点腐蚀;四是列管与管板焊接处的应力腐蚀;五是使用时间已长达 8 年并未进行耐压试验,使腐蚀现象未能在明显腐蚀和腐蚀穿孔前及时发现。调查中还了解到,液氯生产过程中会副产极少量 NCl3。但通过排污罐定时排放,采用稀碱液吸收可以避免发生爆炸。1992 年和 2004 年 1 月,该液氯冷冻岗位的氨蒸发系统曾发生泄漏,造成大量的氨进入盐水,生成了含高浓度铵的 CaCl2 盐水(经抽取事故现场 CaCl2 盐水测定,盐水中含 NH4+和 NH3 总量为17.64 g /L) 。由于 1 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导致含高浓度铵的 CaCl2 盐水进入液氯系统, 生成了约 486 kg (理论计算值) 的 NCl3爆炸物,为正常生产情况下的 2600 余倍。这是 16 日凌晨排污罐和盐水泵相继发生爆炸以及 16 日下午抢险过程中演变为爆炸事故的内在原因。2)NCl3 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和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造成振动,是引起 NCl3爆炸的直接原因。经调查证实,该厂现场处理人员未经指挥部同意,为加快氯气处理的速度, 在对 NCl3 富集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