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PP业务合同法律风险防控,一、PPP业务的重要性和现状二、对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三、整体风险控制原则四、业务模式和风险分担基本原则五、投资阶段合同法律风险控制六、融资阶段合同法律风险控制七、建设阶段合同法律风险控制八、退出阶段合同法律风险控制,一、PPP业务的重要性和现状 重要性:适应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需要 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政策法律层面现状:法规层级不高、政出多门、协同不够 模式不清晰 标准不明确 程序不衔接 政策不协调 制度不配套 对政府履约约束不够 对社会资本授权不够、退出机制缺乏,市场态势:竞争越来越激烈 降造越来越多 周期越来越长 政府水平越来越高 商务条件越来越苛刻 参与主
2、体越来越多 合同关系越来越复杂 合同金额越来越大 投资项目现汇化、竞争白热化、大型化、综合化、一体化,二、对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资本运作是常态,产融结合、智力密集、管理密集、资本密集 规划设计是核心 EPC业务迎机遇 提升利润拼管理 运营管理需提升(主战场、维保和升级)产业导入尤关键 施工单位要打造自身的比较优势 规划咨询能力要强创造项目 专业人才结构要齐全(商务、财务、税务、法务人才的培养)EPC管理经验要丰富、模式优势与PPP业务宗旨高度企业 资源整合能力要强,朋友圈广、产业导入优势明显;资金运作 能力要强,三、PPP业务发展整体风险控制原则积极与审慎关系 战略上积极(市场布局、经营机制
3、、人才培养、资源整合、专业和团队能力建设、树立现汇和投资业务一体化开发策略)战术上要审慎(保持战略定力、谋定后动、坚持有质量的营销)规模和效益的关系长期与短期的关系参股和控股的关系东部和中、西部关系经营型资产和非经营资产的关系并表和表外的管理项目与整体的关系欲望和能力的关系(风险和收益同在),四、PPP业务模式和风险分担的基本原则使用者付费使用者付费加财政补贴政府采购风险分担的基本原则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政府承担:政治、政策、法律、最低保底量 社会资本承担:商业、市场(最低保底量以外)、建设、完工 双方共担:不可抗力风险项目合法合规性风险、项目可融资性风险、使用量
4、的风险和政府采购的风险,国际上导致PPP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1、项目唯一性2、法律变更3、审批延误4、政策决策失误冗长5、政治反对6、政府信用7、不可抗力8、融资9、市场收益不足10、配套设备服务提供11、市场需求变化12、收费变更13、腐败,五、投资决策和项目获取阶段合同法律风险控制(一)地域选择、签约主体的选择对于政府的评估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地区经济环境、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偿债能力、政府治理水平。由于部分数据难以取得,也可以从以下方面简化分析:1、看政府的级别。优选省级政府,次选地级政府,再选县级政府,县以下不做。开发区也一样分级别看。2、看政府的区域。优选东部地区,次选中部地区,
5、再次西北和东北地区。3、看政府所在城市的分类。优选一线城市,次选二线城市,再选三四线城市。四线以下城市不做。4、看政府的评比。如中国百强县等。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则减分。5、看政府的财力。分析债务率、偿债率、逾期债务率、借新还旧偿债率指标。财政的转移支付占比6、看政府的规范性。7、看政府的履约纪录。平衡项目条件和政府采购能力的关系,(二)项目合法合规性 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评价入库(PPP财政部、发改委、纯粹的使用者付费可以不入库)财政承诺年度预算、中期规划人大决议存量项目(一定要将项目性质改为PPP项目、相关行政审批要变更、否则融资问题可能不能解决),(三)项目获取方式 要通过招议标、竞
6、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等规范有效的方式获得项目。力争通过一次招标方式,锁定投资人和施工资格。在参股投资的条件下,不能通过一次招标锁定施工资格的条件下,要力争在战略合作协议中将施工份额和施工价格锁定。政府或者政府授权的机构是否按照法定的授权,取得项目发起人的主体地位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要加强策划,注意锁定项目主要商务合作条件。同时注意将战略合作协议中主要条款,通过有效沟通力争落实到政府招标文件中 联合参与PPP项目投标时,作为联合体的牵头单位时,应取得成员单位的书面授权,应明确投标保证金的交纳责任、交纳比例、交纳路径、交纳时限,以及相应的违约责任。作为联合体成员参与PPP项目投标时,应高度重视联合体内部协议的签订,对成员单位的权利义务、各方在项目公司股东权利和义务、各方在工程施工中建安工程量的划分和工作内容的细分、工程施工的项目盈亏的承担、履约保函的提交、工程施工中的安全、质量、进度责任,工程的计量、支付和变更索赔等进行约定。,(四)不同PPP模式下应关注的风险1、关于政府采购模式 重点关注政府的采购能力,以及政府采购总额(应包含同时期该区域其他PPP项目)不超过财政部关于一般性预算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