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中的疏散距离.docx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危险 化学品 泄漏 事故 中的 疏散 距离
- 资源简介:
-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中的疏散距离》讲解了在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时,必须迅速确定周围人员及居民的紧急疏散距离这一关键问题。文章指出,依据化学物质的理化特性和毒性,并结合气象条件来决定疏散距离至关重要。文中提到我国目前缺乏相关详细资料,因此推荐使用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共同编制的ERG2000中的数据作为参考。这些数据基于最新的释放速率和扩散模型、美国运输部有害物质事故报告系统(HMIS)数据库统计资料、三国120多个地方5年的每小时气象学观察资料以及各种化学物质毒理学接触数据四方面综合分析得出,具备高度科学性。疏散距离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紧急隔离带,即以紧急隔离距离为半径划定的圆形区域,非事故处理人员不得入内;二是下风向疏散距离,指需要采取保护措施的范围,在此范围内居民可能面临有害接触的风险,应撤离或采取密闭住所窗户等措施并保持通讯畅通。夜间由于气象条件对毒气云混合作用较小,毒气不易散开,所以下风向疏散距离较白天更远。同时,文章强调实际应用该表内数据时需考虑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如泄漏量、压力、释放池面积、周围环境以及风速等因素进行适当修正。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中的疏散距离》适用于涉及危险化学品储存、运输及相关操作的企业单位和从业人员,尤其是安全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对于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而言,本文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疏散指导原则,有助于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此外,化工园区、物流仓储中心等高风险区域的相关机构也应将此内容纳入应急预案制定与培训体系中,确保一旦发生事故能够快速准确地执行疏散指令,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