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版本号:00执行日期:2019年6月1日起草者:审核者:批准者:1 目的1.1 为了全面掌握本公司在操作及作业活动和设施、部位、场所、区域中存在的风险,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分级管控,确保危险源得到有效控制,避免事故发生,特制定本规定。2 范围2.1 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范围内所有操作及作业活动和设施、部位、场所、区域中危险源的识别、评价、分级管控、更新与管理。3 职责3.1 车间/部门3.1.1 识别和评价管理范围内风险点中的危险源;3.1.2 制定危险源的控制措施;3.1.3 形成风险分级管控清单;3.1.4 对管理范围内风险点中的危险源进行管控。3.2 安全管理部3.2.
2、1 汇总评价各部门提报的危险源,确定公司危险源清单并进行分类;3.2.2 组织制定危险源的控制措施;3.2.3 监督检查危险源的控制情况;3.2.4 跟踪验证所制定的控制措施的实施。3.3 技术部3.3.1 参与风险评价工作,提出建议。3.3.2 参与风险管控措施制定,对可行性和适用性进行审核。4 参考文件4.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4.2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4.3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4.4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4.5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 288220164.6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DB37T 2974-20174.7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
3、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DB37/T 297320175 术语和定义5.1 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5.2 危险源识别: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5.3 风险点: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5.4 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5.5 风险分级: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5.6 风险分级管控:按
4、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5.7 风险控制措施: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6 运行程序6.1 风险分级管控流程成立组织机构划分风险点识别风险点中危险源评价危险源风险确定风险点级别制定管控措施根据分级确定分级管控人风险告知如发生6.12所列情况,应更新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识别重大风险输出风险分级管控清单(见记录7.1)6.2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风险点划分应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示例:如污水处理区、生产设备装置、作业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6.3 操作及作
5、业活动风险点划分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示例: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活动。6.4 采用适合的辨识方法,对风险点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内全部的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并充分考虑不同状态和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6.5 设备设施危险源辨识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见附录8.1)等方法,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应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法(JHA)(见附录8.2)等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6.6 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法)评价危险源的风险程度(见附录8.3)。按照DB37/T 29732017中5.5.1进行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见附录8.4)。6.
6、7 按风险点中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6.8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应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五个方面入手,结合公司的实际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国家和行业法规、标准等,充分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6.9 以下情形认定为重大风险:6.9.1 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6.9.2 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6.9.3 涉及重大危险源的;6.9.4 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 10 人以上的;6.9.5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一级)。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