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转窑和管式磨机轴瓦发热的原因有很多方面,窑、磨轴瓦发热是指除上述情况之外,即生产过程中因工艺操作方面原因引导致窑、磨运行的均衡稳定而产生的轴瓦发热,也称为运行中的轴瓦发热现象。这种情况下的窑、磨轴瓦发热是生产过程中较为频繁的现象。回转窑在运行中的轴瓦发热当窑的工艺操作出现异常情况时易引起轴瓦发热,如:配料成分波动、喷煤管位置不当、预热器局部堵塞和来料不匀等原因导致窑皮的厚薄不均,使窑筒体在径向或轴向温差过大、筒体局部发生变形而使托轮受力不均等情况引起轴瓦发热,即为运行中的轴瓦发热。工艺操作者往往有只注重熟料产量和质量的习惯,而不太重视对窑皮的保护和防范,保持它的均匀性和牢固程度。并认为掉窑皮
2、是不可避免的事,只要熟料质量不受影响而无关紧要。有时则恰恰相反,由于不关注对窑皮的保护,会使窑皮在轴向或径向,或二者并存的窑皮不均匀现象时有发生。窑皮的厚薄不均匀,会使得窑筒体延轴向和径向发生不均匀的膨涨和收缩,从而破坏了窑中心线的直线度。尤其在窑头和中间两档轮带的筒体上出现这种状况更应值得关注和警惕,因为它将会直接导致托轮受力状态的变化,引起轴瓦发热。由于配料成分的波动、预热器局部堵塞、来料不均、喷煤管位置不当等原因会很容易使窑皮出现不均匀的状况,这一观点大多数有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都会认同。当出现这种情况若不及时调整和采取措施,随着时间的延续,托轮轴与瓦之间的受力不均会导致油隙变小,油膜破坏
3、,轴瓦开始发热,轴和瓦处在无油的干磨擦状态中很快就会伤轴拉瓦,甚至发生一系列更严重事故。磨机在运行中的轴瓦发热磨机在运转过程中,中空轴轴颈和主轴承球形瓦之间,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磨擦、磨损和发热,且消耗一部分动力,即磨擦功耗。为了减少磨擦功耗、降低磨损速度、缓和冲击和控制球形瓦温度,必须保证轴和瓦之间良好的润滑状态,以便提高磨机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因磨机轴瓦因润滑不良等机械方面原因,造成轴瓦发热以致烧瓦,甚至导致中空轴轴颈磨损的重大事故。排除磨机因安装过程中轴瓦研刮不当,轴肩预留间隙过大或过小以及平衡不当等原因引起的轴瓦发热,尤其在安装后的试生产期间表现突出,这类情况因为原因明确,可作有针对性的
4、处理,故本文不作重点讨论。当磨机喂入物料的温度、产量和通风情况变化会引起磨尾轴瓦温度的变化,且开流磨比闭流磨表现更为明显。在磨头若是稀油站供油润滑冷却系统正常,中空轴的油膜形成状况良好,而中空轴表面温度偏高,水泥磨一般是由于喂入熟料的温度较高,风扫磨和中卸磨则是入磨热风风温较高,或是喂入物料相对偏少所致。若是稀油站供油润滑冷却系统不正常,供油系统压力偏低导致供油量不足;或是油冷却器冷却效果不好,导致进出润滑油温差偏小,也会使轴瓦温度升高。在磨尾除了与磨头存在相似的情况之外,磨内隔仓板或筛板堵塞、或喂料过多接近饱磨的情况下使磨内温度升高而导致轴瓦发热。尤其在夏季环境温度高引起物料温度、入口风温和
5、循环冷却水的温度相应升高,使轴瓦发热的机会将相应增大。磨尾中空轴表面温度一般靠近磨筒体一端偏高,一般是由于中空轴与筒体接合部隔热效果相对较差引起的。窑轴瓦发热的预防处理在回转窑运行管理和维护中对偶然出现的轴瓦发热现象如何正确处理,它不仅关系到如何缓解设备存在的问题,还关系到设备长期安全运行问题,故处理方法正确是否至关重要。使用不合适的处理方法往轴瓦上注水来处理轴瓦发热的方法起源于六、七十年代湿法窑和半干法窑上,当时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瓦口接触角都为60-70 左右,有的甚至到 90。由于接触角过大,轴瓦一旦发热,极易发生瓦将轴抱紧抱死,发生伤轴并与瓦融为一体的严重事故。为了在轴瓦发热时首先保护
6、轴,不得已采取弃瓦保轴的办法。当发现轴瓦发热的情况时,常常先将窑停下来,随后往轴和瓦上注水使瓦口张开,事后再顶窑换瓦;也有的不停窑,注水的同时让窑继续运行。但事后瓦一般也都还得进行重新研刮或更换,处理一次轴瓦发热事故一般都得 24 小时以上,有的需 48 小时甚至更长。因注水后轴瓦之间原本仅存少量的油膜已遭到破坏,在无油膜的状态下运行仅可降温,避免瓦不抱轴的现象出现,但不能减小轴与瓦之间的磨擦,若不换瓦将给以后的再度发热留下了隐患。以上的处理方法在六、七十年代是屡见不鲜习以为常的,后随着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逐步认识到这种方法的弊端而被否定,已不再被推崇使用。在九十年代以来的新型干法窑上,轴瓦瓦口接触角的大小随着技术的进步已发生改变,由原来60-70 的接触角发展为 30,油膜的生成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轴瓦发热后的瓦抱轴现象已大为减少,在轴瓦发热时往里注水的方法已逐渐消失。但仍有少数企业及个别安装公司在生产调试期间遇到轴瓦发热时仍有向轴承座内注水的习惯,对于当前新型干法窑来说这类方法是有害的。使用含有石墨或二硫化钼等固体外加剂的润滑油可能会暂时缓解发热状况,但也会留下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