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事故发生的行业领域、时段节点、薄弱环节等规律特点,找准、盯紧高风险行业领域和薄弱环节,强化制度、技术、和管理措施,严把高危行业企业准入门槛,推行风险等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为什么要开展两个体系建设,XX安全生产工作报告,XX省安全生产条例,第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第二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目录,分级管控的目标和依据,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职业病隐患排查与治理,01,第一部份, 职业病危害分级的总体思路 职业病危害分级的工作目标 职业病危害基本概念 职业病危害分级的方法 职业病危害分级的分级依据,
2、分级管控的目标和依据,职业病危害分级的总体思路,在对用人单位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全面辨识和检测的基础上,全面综合考虑危害因素的危害性、暴露强度、接触时间、接触人数、防护水平、健康效应、管理措施等因素,通过适合的经验公式,进行风险评估分级并据此对不同作业场所采取不同程度的管控措施。,职业病危害分级的工作目标,企业层面:建立风险等级管控标准,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效能;,监管层面:建立职业卫生风险等级管控和职业病预警、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对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科学精准、动态有效的等级管理,提高监管效能。,职业病危害基本概念,职业病危害风险:职业病危害因素导致职业病或职业健康损伤的可能性和严重
3、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工作场所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频繁程度和防护水平;严重性,是指发生职业病或职业健康损伤的结果。,风险点: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职业病危害风险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设施、部位、场所和/或区域,或者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工种)。,职业病危害基本概念,固定作业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点为岗位工人的工作地点或设施,非固定作业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点为岗位工人工作范围内的设施、部位、场所或区域总和(例:锅炉巡检工接触粉尘、噪声和高温)。通过详实的准备阶段和工程分析,分析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时空分布和岗位接触
4、情况,确定职业病危害风险点。,职业病危害分级的方法,危险源辨识方法,职业病危害分级法,职业病危害分级的分级依据,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分级GBZ230-2010,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Z/T189.10-2007,关于发布放射源分类办法的公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GBZ/T229.14,分级依据,02,第二部份, 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 资料整理分析阶段 编制分级报告阶段,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危害分级工作流程图,准备阶段,工程分析,危害因素,应急救援设施,以往职业病发病情况,用人单位概况,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现场调查,辅助用室调查,职业卫生管理情况,
5、职业危害因素防护设施,准备阶段,原辅材料分析:对使用的原辅料、催化剂、助剂、产品、联产品、副产品、中间品等物质的名称、主要成分、形态、纯度、理化性质、年用量、运输方式、储存方式及投料方式等进行分析;总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分析:对厂区的功能分区、装置道路的比邻关系、竖向布局等进行分析;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分析:对生产工艺流程、工艺原理和生产设备的先进性及布局进行分析。,准备阶段,对用人单位性质、规模、地点、自然环境概况、生产工艺及主要工程内容、生产制度、岗位设置、劳动定员等进行调查。,准备阶段,对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时空分布,对作业
6、工人进行工作日写实并对其作业方式、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方式、接触时间和时段等情况进行调查;对各种化学物质的理化性质、职业接触限值、作业人员的健康影响、法定职业病及职业禁忌证等资料进行调查,搜集有毒化学物的急性毒性、扩散性、蓄积性、致癌性、生殖毒性、致敏性、刺激及腐蚀性、实际危害后果与预后等资料。,准备阶段,对工作场所设置的防尘、防毒、防噪声与振动、防暑降温、防潮防寒、防辐射、事故通风等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种类、数量、位置、形式、运行及其维护情况进行调查。,搜集用人单位历年职业病或职业健康损伤发生情况资料,对发生的数量、岗位等进行调查。,准备阶段,对各接害作业岗位(工种)工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接触水平,配备的防护用品的种类、数量、性能参数、适用条件以及佩戴使用情况等进行调查。,针对可导致急性职业病或急性健康损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特点、可能发生泄漏(逸出)或聚积的工作场所,调查各类应急救援设施的种类、数量、设置地点及运行维护状况等。,准备阶段,调查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的设置情况、职业病防治计划与实施方案的制定及执行情况、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及执行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