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伤亡事故现状与趋势的本质认识近年来,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坚决有力的措施,取得了很大成绩,出现多年未见的良好势头。但事故总量较大、死亡人员居高不下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生产形势变化复杂,认识不一。影响伤亡事故发生趋势五要素回顾国际上安全生产发展历程和总结我国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影响伤亡事故主要有五个基本宏观要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化、总体经济规模、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干预措施。1经济发展水平是事故与伤亡数量的基础因素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特大事故频频发生的情况,而且比中国目前的现状更为严峻。作为经济十分发达的美国,在 30 年
2、代时,全国职业事故死亡人数为 2 万人左右,十万人死亡率为 15 以上。40 年代死亡人数降到 1.5 万左右,十万人死亡率平均为 12,与我国目前水平大体相似,到目前,各类职业事故死亡人数为 6000人左右,十万人死亡率已降到 4 以下。又如日本的 60 年代,在就业人口仅 5000 万左右的情况下,每年因工伤事故死亡 6000 多人,每十万人死亡率超过 12,直到 70 年代后逐渐好转,近年平均每年工伤死亡仅 1800 人左右,每十万人死亡率已降到 3 以下。英、德、法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也基本类似,而且像韩国、巴西、印度等国曾经或正在经历这段历史进程。就一般规律而言,伤亡事故风险在经济发
3、展水平较低的国家相对高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的伤亡事故风险也要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期。目前,我国经济不够发达的贵州、重庆、云南、广西、湖南和江西等省市的工伤事故风险也较高,十万人死亡率都在 20以上,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经验表明:一般而言,当一个国家的人均 GDP 在 40005000 美元左右以下时,高速的经济发展很难避免工业事故和伤亡的增加和大范围波动; 人均 GDP 在达到 1 万美元左右时,工伤事故可达到稳定下降,且波动幅度很小;只有 GDP 接近或达到 2 万美元左右时, 工伤事故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 特大事故的概率很低,伤亡人数明显
4、下降,基本不出现较大波动反复。2第二产业尤其制造业比重增加给安全生产带来巨大压力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2001 年,第一、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 GDP 中的比重,由 1990 年的 27:42:31 调整为 15:51:34,第二产业提高了 9 个百分点。二产的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第二产业发展的火车头,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可带来持续经济繁荣,但它也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许多问题。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提示,在制造业高速发展时期,往往出现事故频率高,工伤死亡人数多的情况。随着第三产业比重
5、相对增加,形势有所改观,如美国上世纪末,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达到 72%。韩国、日本等国也有类似经验。产业结构调整使高风险行业萎缩,伤亡事故高危人群减少,工作环境本质安全条件提高,这都有利于安全生产形势好转。正处在制造业高速发展的中国,必然要面对安全生产问题的挑战。3经济总量扩大可导致事故总量增加在发展中国家,事故伤亡绝对人数居高不下,与经济总量扩大和工业就业人员增加往往密切相关。2001 年,国内 GDP 达到 95933 亿元,比 1990年增长近两倍,排名也由世界第十位跃升为第六位。随着经济总量扩大,工业就业人员急剧增加。到目前为止,仅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在 8000万人以上。这些劳动力大多数从事高风险的矿山、建筑制造业和密集型劳动产业,其文化素质和安全意识都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要求相距甚远。而且培训力度难以达到法律法规的要求。经济总量扩大可能带来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覆盖规模和强度的加大,从事故发生概率和产生后果这两个要素方面都加大了风险度,从而导致事故增多和伤亡人数增加。我国广东、山东、浙江和江苏四省都是经济规模大省,在 2003 年,其合计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 1/2,其事故死亡人数都超过 7000 人/年,合计占全国事故死亡人数 1/3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