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煤矿地表观测站建立方案为更好的掌握地表岩层移动的基本规律,建立地表移动与变形观测站进行现场观测,是依据煤矿安全标准化基本要求 ,有效的收集采空区地表岩层沉陷变化数据,建立健全相关数据资料及台账。本方案建立的目的是针对已回采的 9 煤 1901、1902、1903、2901、2903 工作面采空区和目前回采的 16 煤工作面在形成采空区后,两个水平之间的岩层应力关系对地表产生的影响做出准确判断,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有利开展。一、 观测区域概况 1、9 煤各工作面采空区分布位于井田北部和南部,北部由 1901、1902、1903、三个工作面采空区,南部有 2901、2903 两个工作面采空区,
2、16 煤目前设计三个工作面分别为 11601、11602、11603 回采工作面,位于井田北部与 9 煤三个工作面基本形成垂叠关系。地表为高原侵蚀性丘陵地貌,大部分地区分为低矮山丘,北部区地表无建(构筑)物,南部区位于 2093 工作面采空区地表上方中部段建立一个垃圾焚烧厂面积约为:0.044 平方公里,位于西部段建立一个垃圾厂办公楼面积为 302 目前该区域地表岩层处于稳定状态。2、地表裂隙情况目前地表裂隙主要分布于北部区域 1901 及 1903 工作面采空区地表中段部位,距 2015 年 7月回采完毕至今共计产生 23 条裂隙,共分两个区域一区长度均为32m-85m; ;二区长度均为 1
3、86.5m;宽度均为 0.2m-0.7m,其走向均为东西走向,现已治理完毕,该区域未目前发现新增的其他裂隙。2. 地表岩石移动参数走向移动角=75,上山移动角=75,下山移动角=75-0.6,表土移动角=45,充分采动=55,最下沉角=90-0.5二、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1、观测站设置所需要资料图纸资料采掘工程平面图、井上下对照图(开采工作面设计图、采掘进度计划)采区地质资料及工作面地质说明书、地质地形图等测绘资料矿区控制点、已有的地表移动观测资料及参数等2、观测站分类及布设的形式按观测站设置的地点:地表移动观测站按照观测的时间:普通观测站按照布设的形式:网状观测站本次布设网状观测站,观测线由
4、走向线和倾向线组成,两条线相互垂直,可以较好的反映观测地区的变形沉陷等相关信息。3、应将设计的观测站标定到实地,方法是:在(采掘工程平面) (井上下对照图)图上设计观测站,方可从观测站附近的矿区控制点采用 GPS 确定临时控制点,通过控制点依次标定出各观测点,并给以编号,对于埋点的要求是:在观测期间能可靠保存,并和地表牢固结合便于观测,一般高于地面 1020cm,在较高的地区应考虑测点下沉后被淹没的可能预留部分应加高。埋点时在标定的位置上挖一个直径 0.20.3m,深度不小于 0.6m 的坑,用混凝土灌注,中间用 1620mm 的铁杆作标志,中间顶部加工成球形刻十字细槽,作为测点标志的中心。标
5、志基准点浇灌深度应在表土层以下 0.5m左右,周围填紧土石,以防测点受到其他影响。三、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工作1、连接测量以单测回与三角点固定目标连测方向,采用 GPS 进行观测,每个观测站不少于三次静态 GPS 接收测量,建立等级为 C 级网精度标准进行施测。在观测线附近不受采动影响的区域布置相互通视的 2 个观测站控制点,其位置的选择既要考虑便于与各观测测点联测,又要使其在观测期间能可靠保存。由于观测站控制点保存时间较长(至地表移动结束) ,所以对测点的要求有以下几点。(1)便于观测高程和丈量距离,要使标志点露出地表不会被破坏。(2)在观测期间能可靠保存,并和地面牢固结合,埋在冻土线以下,底部夯实夯牢。(3)对控制点和工作测点制定可靠的保护措施,避免外界对其破坏。(4)为了保证所获得观测资料的准确性,观测站的各项观测应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并力争做到高程测量和平面测量同时进行。2、观测站观测周期观测周期及时间观测内容设站观测时间一天与矿区控制点联测观测周期为每 2-3 个月全面观测两次、预测观测周期在采动前全面观测两次3、观测成果整理每次观测后,要及时进行计算和绘制移动数值、建立观测记录及台账,并对每次观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便获得观测站受开采影响的移动变形发展过程最终值。附采空区地表裂缝台账及观测站观测记录;
copyright@ 2010-2024 安全人之家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ICP备202201591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