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温作业危害及预防高温作业的类型在高气温或同时存在高湿度或热辐射的不良气象条件下进行的劳动, 通称为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按其气象条件的特点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高温强辐射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炼钢、轧钢间;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等班组;陶瓷、砖瓦等工业的炉窑班组;火力发电厂和轮船上的锅炉这类生产场所具有各种不同的热源,如:冶炼炉、加热炉、窑炉、锅炉、被加热的物体 (铁水、钢水、钢锭)等,能通过传导、对流、辐射散热,使周围物体和空气温度升高;周围物体被加热后,又可成为二次热辐射源,且由于热辐射面扩大,使气温更高,在这类作业环境中,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热,即对流热 (加热了的空
2、气)和辐射热 (热源及二次热源)。对流热只作用于人的体表,但通过血液循环使全身加热;辐射热除作用于人的体表外,还作用于深部组织,因而加热作用更快更强。这类作业的气象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较低,形成干热环境,人在此环境下劳动时会大量出汗,如通风不良,则汗液难于蒸发,就可能因蒸发散热困难而发生蓄热和过热。高温高湿作业。其气象特点是气温、湿度均高,而辐射强度不大。高湿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水蒸汽重,生产工艺上要求班组内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所致。例如:印染、美;丝、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热或蒸煮时,班组气温可达 35以上,相对湿度常高达 90% 以上; ;潮湿的探矿井内气温可
3、达 30以上, 相对湿度可达 95% 以上,如通风不良就形成高温、高湿和低气流的不良气象条件,即湿热环境。人在此环境下作业,即使温度不很高,但由于蒸发散热极为困难,虽大量出汗也不能发挥有效散热作用,易导致体内热蓄积或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从而发中暑。夏季露天作业。如建筑、搬运等作业的高温和热辐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夏季露天作业时还受地表和周围物体二次辐射源的附加热作用。 露天作业中的热辐射强度虽较高温班组为低,但其作用的持续时间较长,且头颅常受到阳光直接照射,加之中午前后气温升高,此时如劳动强度过大,人体极易因过度蓄热而中暑。(2)高温对健康的影响高温可使作业人员感到热、头晕、心慌、烦、渴、无力
4、、疲倦等,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变,主要表现如下:体温调节障碍,由于体内蓄热,体温升高。大量水盐丧失,可引起水盐代谢平衡紊乱,导致体内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失调。心律脉搏加快,皮肤血管扩张及血管紧张度增加,加重心脏负担,血压下降。但重体力劳动时,血压也可能增加。消化道贫血,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液酸度减低,淀粉活性下降胃肠蠕动减慢,造成消化不良和其他胃肠道疾病。高温条件下若水盐供应不足可使尿浓缩,增加肾脏负担,有时可导致肾功能不全,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等。神经系统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注意力和肌肉的工作能力、 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及反应速度的降低等。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疾病是中暑,按发病机理可
5、分为热射病、日射病、热衰竭和热痉挛。为使企业在职业病登记和报告中易于识别,在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中将中暑分为如下三种。先兆中暑。在高温作业过程中出现头晕、头痛、眼花、耳乌、心悸、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尚能坚持工作。轻症中暑。具有前述症状,而一度被迫停止工作,但经短时休息,症状消失,并能恢复工作。重症中暑。具有前述中暑症状,被迫停止工作,或在工作中突然晕倒,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 40以上或发生热痉挛。(3)防暑降温措施改善作业环境。 预防中暑的关键在于改善高温作业环境, 使作业场所的气象条件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在高温班组内合理布置热源,避免作业
6、人员周围受到热源作用。尽可能把各种加热设备置于班组之外。温度很高的产品应尽快运出班组,如果热源不能移动,应采取隔热措施。通风是防暑降温的重要措施,应加强自然通风,便班组内高温从高窗或气孔排出。班组屋顶可安装风帽,墙角可开窗加强通风。当自然通风不能将余热全部排出时,应采用机械通风。加强个体防护。高温作业人员应穿耐热、坚固、导热系数小、透气功能好的浅色工作服,根据防护需要,穿戴手套、鞋套、护腿、眼镜、面罩、工作帽等。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和保健措施。制定合埋的劳动和休息制度,调整作息时间,采取多班次工作办法; 合理布置工间休息地点; 加强宣传教育, 使职工自觉遵守高温作业安全卫生规程;定期检测作业场所的气象条件;实行医务监督,对高温作业人员定期进行体检;为高温作业人员提供清凉饮料。
copyright@ 2010-2024 安全人之家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ICP备202201591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