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探讨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探讨1前言一系列突发事件和事故灾难,特别是 2003 年非典,给了我们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得出的一个最重要的结论:二是一定要在全社会建立应急机制。不仅要加快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而且要建立健全其他各方面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这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给全党全国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2我国公共安全现状、问题与经验由于特有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我国是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有 2 亿左右人口受灾;年均死亡近万人;
2、年均倒塌房屋 350 多万间,经济损失 2000 亿元,自然灾害频度高、分布广、损失大。由于我国的公共安全基础工作薄弱,又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迅速发展的历史阶段,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近年来,一次死亡 3 到 9 人的重大事故平均每天 7 起;一次死亡 10 人以上的特大事故平均每周 2.5 起;一次死亡 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平均每月 1 起;一次死亡 100 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平均 1 年 1 起以上。近几年来,全国每年发生的各类事故造成 13 万多人死亡,70多万人受伤,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2500 亿元。据统计,全球新发的 30 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多种传染病尚未得
3、到有效的遏制,有些还造成了严重后果;2003 年全国按照规定报告的 27 种传染病发生近 260 万例,其中死亡6474 人,死亡率是 0.4810 万。2004 年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7451 人;在一些地方,群死群伤的爆炸、投毒等恶性案件时有发生,杀人、绑架等暴力犯罪不断。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明显增多。国内外极端势力制造的各种恐怖事件危机国家安宁,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近年来,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 20 万人,非正常死亡率约 26(非正常死亡人数死亡总人数1000),伤残超过 200 万人,经济
4、损失超过 6000 亿人民币。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我国公共安全还要面临诸多新的挑战。我国在公共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预警和应急机制还不健全。2004 年,各地各部门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国外经验,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依法制定和修订了应急预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2005 年 3 月 14 日,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我们组织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 105 个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各省(区、市)也完成了各级总体应急预案
5、的编制工作。建设法制政府,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党和政府在长期的执政治国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历史经验,如战胜三年自然灾害成功应对 1998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特大洪灾、2003 年的抗击非典疫病灾难、高致病性禽流感,稳妥地处置了一系列事故灾难等。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灾害,平稳渡过危机,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全国上下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三是依靠法制,依靠科学,依靠群众;四是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专业应急处置队伍和预备役民兵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骨干和突击
6、队作用;五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和社会各界同舟共济。3建立健全应急机制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3.1指导思想我们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全面提高政府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3.2工作原则建立健全应急机制的工作原则可以概述为: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4建立健全应急机制的方法研究4.1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分类4.1.1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演变过程和发生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但是,要特别注意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copyright@ 2010-2024 安全人之家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ICP备202201591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