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16.58KB ,
资源ID:89977     下载积分:2 金币    免费下载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aqrzj.com/docdown/899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docx)为本站会员(一米阳光)主动上传,安全人之家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安全人之家(发送邮件至316976779@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docx

1、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一、事故概况及经过1984 年 12 月 3 月,印度中央邦首府某联碳公司农药厂异氰酸甲酯泄漏事故,使 4000 名居民中毒死亡,200000 人深受其害,是世界工业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惨案。二、事故原因分析1美国联碳公司发表了印度某农药厂毒气泄漏(MIC)事故原因的调查报告。调查表明,该事故是由于 120240 加仑水进入异氰酸甲脂(MIC)贮罐引起放热反应,致使压力升高,防爆膜破裂而造成的。另外还查明,由于贮罐内含有大量氯仿(氯仿是 MIC 制造初期作为反应抑制剂加入的),氯仿分解产生氯离子,使贮罐(材质为 304 不锈钢)发生腐蚀,而产生游离铁离子,在铁离子催化作用下又

2、加速了反应的进行。由于放热反应持续进行,贮罐内温度急剧升高,致使压力很快达 40 磅平方英寸以上,防爆膜破裂,安全阀打开,漏出大量 MIC。漏出的 MIC 喷向氢氧化钠洗涤器,因该洗涤器能力太小,不可能将 MIC 全部中和。最后的安全防线是燃烧塔,但结果燃烧塔也未发挥作用。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该 MIC 贮罐现有一套冷却系统,以便贮罐内MIC 始终保持在 O5左右,但调查表明,该冷却系统从 1984 年 6 月起就已停止运转。这样,没有有效的冷却系统,不可能控制急剧产生的大量MIC 气体。关于水的进入问题还未彻底查清,可能是由于操作人员为了用氮气使贮罐压力保持正常,而在开启氮气时误开了水管

3、而造成的。2印度对某事故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认为联碳公司在预防有害气体泄漏的措施上存在严重问题:(1)1984 年 12 月 2 日,为进行维修,关闭了设在排气管出口处的火炬装置。(2)排气洗涤器和通水软管没有及时投入运行。(3)缺乏预防事故的计划,对应付紧急事态毫无训练。(4)未向居民发出警报。(5)警报与操作采用手动方式,而不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控制。(6)安全装置的能力与紧急状态所预计的气体流量不相适应, 在设计上存在着缺点和矛盾。(7)冷冻系统呈闭止状态, 不能满足低温贮存条件, 使 MIC 气化后不能液化。(8)对贮罐内贮存的具有潜在危险物质的相关特性不十分了解, 而且所得到的信息不可靠

4、。(9)未装备在任何场合都能正确工作的气体泄漏早期预防系统等。3灾后,纽约时报社组成了调查小组,对事故原因进行了长达 7 个星期的调查,调查结果认为:这次灾难是由于操作失误、设计欠缺、维修失灵和忽视培训而导致的。调查指出至少有 10 处违反了总公司和印度公司的生产操作规程。(1)存在严重的事故隐患。调查认为,公司对这次事故既没有技术上也没有思想上的准备。1982年,美国总公司对某工厂的安全问题曾进行一次检查,并提交了一份批评报告。指出“此工厂具有发生严重事故的隐患,如一旦发生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 并劝告厂方为防止泄漏应安装 1 台强力*装置以代替现在的装置,可这一建议未被采纳。另一安全装置

5、气体洗涤塔(中和塔),其最大设计处理能力仅为这次泄漏量的四分之一,根本不足以处理这次事故。第三个安全装置点火塔(用以燃烧泄漏的气体),即使没有压力存在,也只能处理这次泄漏气体量的四分之一。点火塔在事故发生时,根本没有起作用。(2)违反操作埋下导火线。据调查,存在下列违章操作:12 月 2 日 23 点 30 分,一工人发现异氰酸甲酯开始泄漏,一位工头认为是水漏,过了几分钟才决定处理它,几小时后贮罐内发生强烈反应。事故前几个月,由于工厂电源紧张,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总管和美国联碳总部商议后(但总部发言人指出没有和他们商议)关闭了设计用来冷却异氰酸甲酯以防止化学反应的冷却装置,其中冷却剂氟里昂被抽出

6、,用到工厂其它地方。 规章规定: “为保持贮罐正常循环, 冷却装置不断处于运转状态。”事故前 2 小时;一位受过训练,但不了解工厂操作规程的工人,奉一新工头命令,冲洗一根和贮罐连接、但没有完全和罐内密封的管道,这是规章所禁止的。三台主要安全装置(*装置、点火装置、洗涤塔),其中 1 台在几天前失灵,另 2 台已几周没有维修。异氰酸甲酯工段值班工头 Qureshi 说,工厂中的仪器是靠不住的,由于这一原因,他疏忽了开始的警告。在 3 只贮罐中,其中有一只在 1 小时内压力上升了五倍。某工厂没有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来监测贮罐,并迅速警告泄漏发生。厂里主要依赖于工人的眼睛是否流泪来觉察是否泄漏。另外这几乎没有自动化设备的工厂,异氰酸甲酯已从 1983 年缩减了 12 名操作工,只剩下 6人。没有火灾警告装置。事故发生那天晚上的警报,类似平时训练时的警笛声,这类噪声每周有 20 次。(3)掉以轻心酿成大祸。12 月 2 日晚上,工人没有去了解系统中压力变化情况.23 时,一值班者操作工 Suman Dey 在操作房看到罐内压力是 10 磅平方英寸, 为正常的 5倍,但没有引起他的重视。23:30

copyright@ 2010-2024 安全人之家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ICP备202201591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