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峪口矿“7.11”顶板事故一、事故基本情况1999 年 7 月 11 日 1:40 分,采煤三队 1324 工作面在推移溜子时顶板冒落造成 3 人死亡。工作面概况该工作面开采 3#煤层,工作面平均走向长度 540 米,倾斜长度 100米。煤层厚度在 1.8-8.0 米,平均 4.2 米。该工作面煤层总体呈一斜向 NW的单倾构造, 煤层底板起伏变化大, 煤层结构较简单, 煤层硬度系数0.1-0.2,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煤层直接顶板为深灰色粉砂岩,泥质胶结,整体性较好,层厚 2.0-5.0 米;老顶为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厚度 10-13 米;煤层直接底板为灰色泥岩,老底为灰白色砂岩。二、事故经过19
2、99 年 7 月 10 日四点班, 下峪口煤矿采煤三队 1324 工作面谢某某班共出勤 33 人,当班安排任务是正常采煤。根据队长张某某的工作安排,下井到工作面后, 先在老塘回收四架木垛的材料, 回收到回风顺槽料场后,然后开始拉底煤推移溜子。全工作面当班共分 12 茬,机尾第二茬是工人孙某某、刘某某、孙某某是茬长。第三茬是工人吴某某、李某某,吴某某是茬长。工人刘某某和孙某某正在机尾第二茬处攉煤,刘在靠机尾煤墙一侧处攉煤,孙在距刘约 3 米远的煤墙一侧攉煤。大约在 1 时 40 分左右,工人刘某某听到顶板“吱吱”的响声,发现 型梁往下沉,赶快弯腰向机尾出口跑去,当跑到机尾一茬处时,机尾往下二茬、
3、三茬顶板全部压了下来,将第二茬工人孙某某、第三茬工人吴某某和李某某埋在煤矸下边,时间为1 时 40 分。矿调度室 11 日 2 时 10 分,接到采煤三队 1324 工作面冒顶的汇报后,矿长邓某某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矿长邓某某任总指挥, 生产副矿长王某某、安全副矿长陈某某、总工程师雷某某任副总指挥的事故抢救领导小组。并由生产、安全矿长带领生产、安检、调度室负责人迅速赶到事故现场,确定事故抢救方案,组织人员采取交叉作业方式,一伙人将工作面溜子在 80米处掐开,重新安设机尾,清理冒落的浮煤;另一伙从用铁锹将浮煤倒入老塘一侧。同时,又紧急调动掘进一区、二区部分工人到现场运料,给事故现场空顶区内打设木
4、垛,控制顶板的继续冒落,保证抢救人员的安全。8 时 15 分将工作吴某某、李某某二人扒出,11 时 36 分,将工人孙某某扒出后,三人均窒息死亡。三、事故原因直接原因该工作面煤质松软,呈粉末状,控顶时间长达一个月以上,造成顶煤离层,采面支护又未按作业规程的规定穿好柱鞋,单体支柱受力窜入底煤,支撑不实,造成支柱失稳,顶煤冒落推垮支架,致使 3 名作业人员窒息死亡。未按实际掘进中揭露的煤层及构造情况,及时修改原所提(预测)地测资料,切眼在掘进中留有约 1.5 米厚的底煤,致使支柱支在软煤上,支护强度不够,稳定性差,给回采留下严重隐患。间接原因采煤三队的队长、技术员、班长在作业过程中,没有严格要求并
5、组织工人按矿上批准的采面作业规程的规定进行采煤作业。矿上有关部门的领导对采煤三队 1324 工作面初采初放期间的支护质量管理工作监督检查不力,任其违章作业,不能及时制止纠正。四、防范措施采煤工作面应严格按作业规程规定作业,支柱应打在实底上或穿好柱鞋,对未按规定作业的应查时原因,采取措施予以补救。加强职工的技术培训,提高现场作业和有关人员技术素质及预测观察判断事故发生的能力,采取防范措施,保证生产安全。加强“三软”煤层沿底板留顶煤掘进技术研究, 防止掘进期间漏冒顶。认真落实国家对煤矿生产的有关法规、指令及文件要求,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 ,加强顶板教育,防止同类事故的发生。五、 事故点评本起事故是一起推垮、压垮混合型冒顶较大事故,工作面布置形式是走向长壁工作面,采煤工艺是炮采放顶煤,事故发生在初采初放期间,工作面机尾高、机头低,工作面支护要求极高,所有支柱必须迎山正确,支撑有力, 初撑力达到 90KN,支柱钻底量不超过 100mm,顶底板移近量不得超过 100mm/m,不得出现斜梁歪柱,初采期间前 5 条帮不得放顶煤,刹背必须严实,不得有片帮、漏顶、老空漏矸现象。另外该工作面切眼放置时间较长,前方顶板早已离层、煤壁变软,切不可全工作面放炮,应采用放小炮、少放炮、手工落煤为主的方法采煤。
copyright@ 2010-2025 安全人之家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ICP备202201591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