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全培训之之止血方法.docx

安全生产视频网
上传人:小魏子好文库 文档编号:20817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培训之之止血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安全培训之之止血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安全培训之之止血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止血方法出血量与出血速度因损伤程度的不同而异,所以采用的止血方法也不同。常用的止血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压、包、塞、捆。(1)压当看见伤口流血,最常做的急救动作就是用手按住出血区,这就是压迫止血法。压迫止血法分两种:1)伤口直接压迫,无论用干净纱布还是其他布类物品直接按在出血区,都能有效止血。2)指压止血法,用手指压在出血动脉近心端的邻近骨头上,阻断血运来源,以达到止血目的。找压迫点时要用食指或无名指,不要用拇指,因为拇指中央有粗大的动脉,容易造成误判断。当找到动脉压迫点后,再换拇指按压或几个指头同时按压。指压止血法虽然操作容易,但不经过系统培训,很难达到止血目的。指压止血法常用于急救处理较急剧的动

2、脉出血。手头一时无包扎材料和止血带时,或运送途中放止血带的间隔时间,可用此法。常用压迫止血点:头面部压迫颞动脉手指压在耳前下颌关节处,可止同侧上额、颞部及前头部出血。压迫颌外动脉一手固定头部,另一手拇指压在下颌角前下方 23 处,可止同侧脸下部及口腔出血。压迫颈动脉将同侧胸锁乳突肌中段前缘的颈动脉压至颈椎横突上,可止同侧头颈部、咽部等较广泛出血。注意不能压迫时间太长,更不能二侧同时压迫,引起严重脑缺血,更不要因匆忙而将气管压住,引起呼吸受阻。肩部和上肢出血压迫锁骨下动脉在锁骨上窝内1/3处按到动脉搏动后,将其压在第一肋骨上,可止肩部、腋部及上肢出血。压迫肱动脉在肱二头肌沟骨触到搏动后,将其压在

3、肱骨上,可止来自上肢下端前臂,手部的出血。下肢出血:压迫股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处,将其用力压在股骨上,可上下肢出血。(2)布包无论什么样的出血,最终都要用包扎来解决。包扎所用的材料是纱布、绷带、弹性绷带或干净的棉布或用棉织品做成的衬垫。包扎的原则是先盖后包,力度适中。先盖后包即先在伤口上盖上敷料(够大、够厚的棉织品衬垫),然后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包扎。这是因为常用的普通纱布容易粘伤口,给后续处理增加难度。力度适中指的是包扎后应止血有效,检查远端的动脉还在搏动;包扎过松,止血无效;包扎过紧,会造成远端组织缺血缺氧坏死。(3)塞用于腋窝、肩、口鼻、宫腔或其他盲管伤和组织缺损处的填塞止血法,是用棉织品将

4、出血的空腔或组织缺损处紧紧填塞,直至确实止住出血。填实后,伤口外侧盖上敷料后再加压包扎,达到止血目的。此方法的危险在于用压力将棉织品填塞结实可能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同时又将外面的脏东西带入体内造成感染,尤其是厌氧菌感染常引发破伤风或气性坏疽。所以,除非必需,尽量不采用此法。(4)捆四肢较大的动脉出血时,用止血带止血。可以用作为止血带的材料包括橡胶带、三角巾、有弹性的棉织品如宽布条、毛巾等材料,不可要用铁丝、电线、尼龙绳、麻绳等作为止血带。用止血带时,首先在创口以上的部位用毛巾或绷带缠绕在皮肤上,再将止血带拉长,紧紧缠绕在缠有毛巾或绷带的肢体上。止血带不应缠得太松或过紧,以血液不再流出为度。上止血

5、带时,上肢出血,止血带应扎在上臂上 1/3 段,禁止扎在上臂中段,避免短时间内损伤神经而导致残疾;下肢出血,止血带应扎在大腿上段。尽量不在小腿、前臂上止血带,因为小腿、前臂都由两根骨头组成,无法捆扎夹在两根骨头中间较深的动脉。手部出血,压迫尺、桡动脉。上肢出血,压迫肱动脉。手指出血,压两侧。上止血带应注意以下几点:1)上止血带前,先要用毛巾或其他布片、棉絮作垫,止血带不要直接扎在皮肤上;紧急时,可将裤脚或袖口卷起,止血带扎在其上。2)结扎时间过久,可引起肢体缺血坏死。因此要每隔 1h(上肢或下肢)放松 23min;放松期间,应用指压法暂时止血。寒冷季节时应每隔 30min 放松一次。结扎部位超过 2h 者,应更换比原来较高位置结扎。3)做好明显标记,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并交代给接替人员。通常止血带用于手术室,对控制肢体出血是有效的,但潜在的不良作用包括暂时的或持续的对神经和肌肉的损伤,也会因肢体缺血引起全身性并发症,包括酸中毒、高钾血症、心律失常、休克、肢体毁损,甚至死亡。并发症与止血带的压迫力量过大和持续时间过长密切相关,因此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非医务人员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要使用此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安全资料 > 其他文档

copyright@ 2010-2024 安全人之家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ICP备202201591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