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欢迎光临安全人之家https:/小编整理了压力容器事故调查案例 22 篇,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压力容器事故调查案例 1 篇1982 年 10 月 16 日上午,江苏省南通市商业冷库冷却器爆炸。死 1 人,重伤 1 人,直接经济损失 10000 元。该冷却器主体材质为 A3,封头材质为 A3F,设计压力为16 兆帕,工作压力为 08 兆帕,设计温度为-150,工作温度为-33,内径 450 毫米,壁厚 48 毫米。该冷却器在事故发生前没有发现异常。1982 年 10 月 16日上午,4 号速冻间的一台冷却器爆炸发生在对该库进行第一次冲霜时,只听一声脆响,随之是滚滚而出的氨雾。二、事故原因分折根据冷
2、却器的破坏情况并通过了技术检验,作如下分析:1断口形状似铸铁,具有光泽的金属结晶表面,其封头无明显变形,可认为是脆性断裂。2原图纸封头为缩口焊接,实物变成角焊。3原设计图纸的封头壁厚为 8 毫米,而封头实物仅 48毫米,达不到设计要求。4焊缝质量低劣,焊缝中有未焊透,密集性气孔,夹渣、咬边、未熔合等缺陷较严重。5原图纸要求焊缝宽度为 8 毫米,但实物最窄处仅 17毫米。欢迎光临安全人之家https:/6封头材质出厂时无资料,经化验得知为 A3 F,在低温有毒介质且设计压力大于 01 兆帕的场合是不允许使用的。三、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这类事故主要是设计和制造问题,从上述原因分析,主要是材料、焊接制
3、造质量要保证以及制造必须符合设计的要求,对设计单位要求设计合理,提出的要求要正确,制造单位制造除符合设计要求外,有异议之处,应与设计单位协商,共同把好设计制造质量关。压力容器事故调查案例 2 篇一、事故概况及经过1990 年 4 月 10 日 4 时 05 分,北京化工学院有机实验楼南侧钢瓶房内发出嘶嘶响声,并冒出白色烟雾,紧接着变为黄色烟雾,几分钟后,丁二烯钢瓶即爆炸。爆炸后的钢瓶沿筒体纵向裂开,裂开后扩展至底部环向焊缝熔合线处撕开,顶部封头和筒体仍连在一起,筒体裂开部分几乎展成平板。与之一起放置的丙烯钢瓶被炸变形,但未破裂。钢瓶房及与之毗邻的围墙部分倒塌,有机实验楼南侧窗玻璃大部分被震欢迎
4、光临安全人之家https:/碎,无机试验楼北侧窗玻璃部分被震碎。由于钢瓶房周围当时无人,因而未造成人员伤亡。二、事故原因分析爆炸钢瓶内的丁二烯是于 1989 年 4 月 27 日在北京燕化公司橡胶厂研究所中试罐区灌装的,到该瓶爆炸时,瓶内丁二烯已灌装近一年时间。瓶内残留有少量丁二烯低聚物吸收部分或微量氧,可形成过氧化物或过氧化氢。这些低聚物的过氧化物或过氧化氢即使在常温下,由于时间过长会逐渐分解形成自由基,自由基积累到一定浓度后引起丁二烯自聚。聚合时伴随放热(17 千卡摩尔),可使钢瓶内温度升高,温度的上升又导致聚合加速,形成恶性循环,短时间内温度可升至 300500。温度升高同时还造成丁二烯
5、大量汽化,瓶内压力可达到 140150 公斤厘米 2,远远超过钢瓶设计的工作压力,造成了钢瓶爆炸。这起事故是由于丁二烯钢瓶储存期过长,瓶内丁二烯自聚引起的爆炸。三、事故的责任分析和对责任者的处理由于此次爆炸事故是由于丁二烯自聚所致,学校在管理和使用方面也制订了有关规定,因而此次事故不涉及个人责任。欢迎光临安全人之家https:/四、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1丁二烯钢瓶内残存的丁二烯低聚物在每次充装前必须清除干净,可用高纯氮气反复吹扫,或采取其他必要方法,以减少瓶内低聚物的残存量。2尽量缩短储存时间,储存期一般不应超过半年。3由于丁二烯是一种活性很高的聚合单体,为了减缓丁二烯的自聚,在充装丁二烯时可加
6、入阻聚剂。4要做好丁二烯钢瓶的定期检验工作。压力容器事故调查案例 3 篇液氮是一种特殊的工业制成品,具有超低温性、膨胀性、无嗅和无毒等特性。随着液氮在精密工业、医药、食品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在冲装和储存液氮的过程中,液氮容器爆炸的事故也屡屡发生。如何预防液氮容器爆炸事故的发生,成为液氮容器使用企业必须面对的一道安全课题。事故案例2008 年 5 月 17 日早 7:45 左右,某市照明电器有限责任公司的 2 名当班工人像往常一样进入摩托灯具车间做生产前的准备工作,突然车间内一台 YDZ-100 型液氮容器罐在静态下爆炸,2 名工人被炸成重伤,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该省特种设备检查院及相关专家对爆炸容器残骸进行现场检验时发现,内筒体表面纵向焊缝上存在一条长 15mm欢迎光临安全人之家https:/穿透性缺陷,增压管底部脱落口处有约 5mm 未焊透。专家根据现场检验结果做出认定,该液氮容器外筒体爆炸原因是内筒体液氮泄漏到夹层中,液氮在短时间内迅速气化,导致夹层空间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