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分析(10篇).docx

上传人:一米阳光 文档编号:289318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分析(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分析(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分析(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分析(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分析(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欢迎光临安全人之家https:/小编整理了压力容器事故案例分析 10 篇,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压力容器事故案例分析 1 篇一事故情况1995 年 3 月 2 日 14 时 10 分,一辆越南大卡车载着 19只容积为 400 升的液氨钢瓶,从广西凭祥市浦寨向越南方向驶去,当驶至距中越边境 15 号界碑约 40 米处时,由于道路坑洼不平,且为下坡,该车在一次刹车时,随着车厢内一声巨响,一只液氨钢瓶发生爆炸,大量有毒的液氨迅速气化,急剧扩散,使周围 50 多名中越人员受伤中毒,其中中方受伤中毒 30 人(含重伤 6 人),越方受伤中毒 20 人。所幸的是其他 18 只钢瓶未发生爆炸,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2、。该批气瓶是由凭祥市南关贸易公司在国内充装液氨,通过边贸交易,连瓶带氨买给越南河北省商业公司,而越南河北省商业公司则是要将液氨买给越南出海渔船作冷冻用。钢瓶一般随船出海,用后空瓶再返回中国国内重新充装。这辆发生爆炸的越南大卡车装载了 19 只液氨钢瓶,其中紧靠驾驶室横卧一瓶(即爆炸瓶),车厢中间直立放置 16瓶,车厢尾部横卧两瓶。在现场的一位中巴司机说,看到该车刹车后即发生爆炸。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钢瓶爆炸呢?据提货人保存的充装记录,额定充装量为 200 公斤的钢瓶,平均每只钢瓶超装欢迎光临安全人之家https:/263 公斤。爆炸的钢瓶内液氨净重 266 公斤,比额定充装量 200 公斤超装

3、了 66 公斤。这样大的超装量,在充装时钢瓶内已是处于满液状态,而在此状态下,瓶内液氨温度每上升 1 度,瓶体所受的内压约增加 22 兆帕。按壁厚 75 毫米计算,该瓶的爆炸压力约为 118 兆帕。很明显,满液后温度上升约 5 度,即会发生气瓶爆炸事故。由此断定,这次液氨钢瓶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严重超装。由于超装,液态氨已充满瓶内空间,随着温度升高,瓶内液氨膨胀使钢瓶承受的内压达到爆破极限,外加刹车造成的撞击,使气瓶发生物理性爆炸。二评析这次事故前,当用户运来 46 只 200 公斤钢瓶充装该厂液氨时,按 46 只钢瓶额定最高允许充装量应是 9200 公斤(46200),而用户一边要求充装人员

4、给充装 10 吨,一边要求充装人员快装,用户就此为充装人员掏出了“加班费”。作为充装人员,对液化钢瓶不得超装的有关规定应当是十分清楚的,然而充装人为了获得用户给的一点私利,竟敢冒犯科学原理,置安全于不顾,严重违章同意给用户超装钢瓶,其超装数比用户提出的还多 412 公斤,这样违反科学充装钢瓶,怎能保证不发生钢瓶爆炸事故呢?再有,用户中某些经营者,只顾赚钱,不顾安全,用金钱手段唆使厂方充装人员违章行事,引发事故危害了社会安宁,这些,都是企业领导必须要用心去处理好的问题。欢迎光临安全人之家https:/摘自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压力容器事故案例分析 2 篇一

5、、事故概况及经过1986 年 11 月 27 日 10 时 26 分,吉林热电厂高压除氧器发生爆炸,死 2 人,伤 2 人。1981 年 5 月 5 日该厂对除氧器大修时,为了改善进入除氧器水箱内部的作业人员的劳动条件,在水箱北侧开一方形孔。大修中对除氧器的原始焊缝进行全面检查时,处理了检查中发现的许多缺陷,但对挖补的方孔焊缝没有检查,也未按要求进行水压试验,在以后的几年里也未按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规定进行定期检验和水压试验,因而留下了严重的事故隐患。1986 年 11 月 27 日 10 时 26 分,在进行除氧器第二组重锤式安全阀定压时,两名操作人员用木杆将第一组安全阀压住,班长监视除

6、氧器头上的压力表,并指挥另一名操作人员操作排气门,当压力表指示到 056 兆帕时,值班付班长用手轻抬重锤,安全阀出现排气声,就在这一瞬间,2 号除氧器水箱北例原挖补处破裂,喷出大量汽水,将 135 米处水泥平台击穿一个大洞,部分热水喷射到距离破裂处 3 米远的北墙上,再反射到 17 米平台,将平台上的三个人烫伤。事故后发现,破裂处的焊缝(10 毫米厚度)有三分之二未焊透,有的部位未焊透竟达五分之四,钢板对接焊缝也未开坡口。欢迎光临安全人之家https:/二、事故原因分析1破裂处对接焊缝未开坡口,焊接质量不好,焊缝强度不够。2大修中未按规定随意改造压力容器,也未按要求进行检查和进行水压试验,留下事故隐患。三、事故后采取的措施1整顿全厂压力容器安全监察网。2增加压力容器管理人员。3重新印发压力容器有关文件,并结合实际情况,挖掘事故隐患,制定具体措施。4制定压力容器管理人员责任制。5对事故责任进行分析,并对事故责任者进行处理。压力容器事故案例分析 3 篇一、事故概况及经过1989 年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事故案例 > 压力容器

copyright@ 2010-2023 安全人之家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ICP备202201591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