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火灾隐患辨识、检查方法一、几个基本概念(一)人员密集场所:1.公众聚集场所; 2.医院、学校的教学及宿舍楼、托儿所和幼儿园; 3.客运车站、码头、机场的候车室; 4.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的展览厅; 5.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车间、员工集体宿舍。(二)公众聚集场所:为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体育场馆会堂、公共娱乐场所和银行、证券营业厅等五类。(三)公共娱乐场所:1.影剧院、录像厅、礼堂等演出放映场所; 2.舞厅、卡拉OK厅等歌舞娱乐场所; 3.有娱乐功能的夜总会、音乐茶座及餐饮场所; 4.游艺游乐场所; 5.保龄球、旱冰场、桑拿浴等营业性健身休闲场所。上述三类场所自上而下是由大到小的范围,公
2、共娱乐场所是公共聚集场所的一类,公共聚集场所又是人员密集场所的一部分,为防止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人员密集场所是我们日常消防监督检查的重点场所。(四)火灾隐患:指存在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这种行为有导致火灾的可能性或在火灾发生时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后果。主要有下列情形:1.影响人员安全疏散或者灭火救援行动的;2.消防设施不完好有效,影响防火灭火功能的;3.擅自改变防火分区,容易导致火势蔓延、扩大的;4.在人员密集场所违反消防安全规定,使用、储存易燃易爆化学品的;5.不符合城市消防安全布局要求,影响公共安全的;6.其它违反消防法规的情形。(五)火灾隐患分类:分为设施问题、建筑问题、规划问题
3、、区域问题等。二、重大火灾隐患形成的主要原因(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不协调性。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城市的建设规模和档次,吸引外地资金,各级党委、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简化手续、特事特办等优惠政策,最大限度的放宽和降低了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区的门槛。有些地方还许诺可以先建设后办手续,更甚者为其全权包办。这种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财富积累方式形成了诸多难以整治的先天性隐患。另一方面,为满足不断提高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各种市场、商场、百货超市、休闲娱乐场所大量涌现,而人们的安全意识淡薄,消防法制监督的滞后、消防投入的严重不足和经济利益至上的心理驱动,促使部分业主置消防安全于不顾,不择手段地去经
4、营,带来了火灾隐患数量的大量增加。 (二)社会成员消防安全意识不到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区域面积迅速扩大、农村城市化不断加速的过程中,社会成员的消防安全意识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是火灾隐患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重大火灾隐患在建设之初都是规模较小、经济总量较少的单位或个体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规模渐渐壮大,经济总量急剧增加,而淡薄的安全意识造成业主们普遍忽视消防安全,消防规划的欠缺、消防设施的投入不能及时跟上,致使存在上述隐患数量越来越多,危险越来越大。 (三)责任主体的复杂性及技术规范的修订调整。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形成,出现了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国有、集体
5、、外资、合资企业、民营个体经济竞相发展,一些企业实行承包,租赁经营,产权与使用权分离,在消防安全工作方面职责不清、责任不明、互相推诿,导致措施不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出现空白。有的在同一建筑物上存在多家产权单位和个人、同一建筑物上存在着多家使用、经营单位和个人。对于多产权、多经营、多使用性质的建筑打破了传统单一主体独立经营、使用的局面,其消防工作的开展涉及到多个经济主体的协调和合作,而消防疏散通道、防火分区和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等消防设施具有共同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特征。随着产权的分割,有的产权单位、个人只考虑自身的安全和需要或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将属于自己这一部分的公共疏散通道锁闭、占用、封堵。
6、有的消防设施缺乏系统的维修保养,致使局部或全部瘫痪,形成新的重大火灾隐患。另一方面,有些重大火灾隐患的存在具有一定历史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建筑由于当初消防技术规范的不完整性及消防机构消防审批的把关不严,致使一部分场所消防条件存在着先天性的“畸形”。同样由于GBJ1621987(2001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建规)等技术规范的调整修订,使原本符合安全条件规定的单位成为隐患单位。如建规对公共娱乐场所的面积、设置楼层、自动消防设施要求的提高,使得一批公共娱乐场所成为隐患单位。三、火灾隐患辨识方法:(一)设施问题辨识方法:1.消防给水及灭火设施方面的要素:(1)未按规定设置消防水源; (2)未按规定设置室外消防给水设施,或已设置但不能正常使用,被埋压或圈占的;检查方法:室外消火栓是否有水,压力是否充足。(3)未按规定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或已设置但不能正常使用; 检查方法:室内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