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1 页页 共共 21 页页生产绩效提升管理制度生产绩效提升管理制度1生产绩效提升管理制生产绩效提升管理制度(试行)度(试行)为了充分调动生产人员积极性,激励员工提高生产效率,建立多劳多得的员工绩效薪酬分配机制;同时达成销售、计划、生产、人力资源配置联动的运作体系,促进生产绩效和员工收入的提升,特制定本制度。1总方针:总方针:通过设定劳动定额,推行定额管理,建立按件计薪和绩效奖结合的多劳多得薪酬模式,促进生产效率、产量产能的提升。1.1 设基本定额:定额采用由易到难的核定方法,暂以反应各生产单位整体水平的平均生产效率为依据定额,生产部、下属各科、下属各组(能够核算到组可核算到组)根据本单位
2、历史时期人均每小时完成产量水平设定基本定额,并依此作为计件工资结算单价的设定依据。将来逐步实现以标准工时为依据定额。1.2 设奖励定额:在基本定额的基础上上浮一定比例作为奖励定额,以此设定生产绩效奖。1.3 按件计薪、达标奖励:按计件单价和完成产量计算计件工资。集体工资=计件单价完成产量。当实际生产效率达到奖励定额时,另计发生产绩效奖。2细则:细则:第第 2 页页 共共 21 页页生产绩效提升管理制度生产绩效提升管理制度22.1 劳动定额:本制度采用的劳动定额为小时产量定额。小时产量定额指各单位每人每小时月平均完成的合格产品数量(重量或面积),等同于目前统计的生产效率,简称基本定额。基本定额计
3、算公式:基本定额=生产效率=单位完工总产量投入生产总工时;现采用 2011 年 1 月-2012 年 9 月实际平均生产效率作为小时产量定额,具体详见生产基本定额标准批准文件。由于本制度首次推行,且定额采用历史集体整体平均水平,基本定额值的确定存在一定局限性,试行期应收集执行过程中各方面的因素,为全面评估定额的合理性提供依据。制度正式执行后每年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调整一次,其本定额调整在确定前需与生产单位达成共识后方可调整。定额的合理性体现在:A,公司的单位人工成本支出和员工计件收入水平是否在双方可承受的范围内;B,行业平均生产率水平。2.2 各工作时段月产量定额核算:2.2.1 月产量定额计算公
4、式:月产量定额指当月预定工作时间内应该完成的产量,根据基本定额计算,计算公式为:月产量定额=基本定额月预定总工时。预定总工时为单位内所有人员当月每天应出勤工时的总和,包括工作日正班工时、工作日加班工时、休息日加班工时。月产量定额由工作日正班、工作日加班、休息日加班三阶段产量定额构成。第第 3 页页 共共 21 页页生产绩效提升管理制度生产绩效提升管理制度32.2.2 预定工作时间采用依据:A,过渡方案:在 PMC 部生产计划还未完善前采用统一预定时间核算。预定工作时间为:工作日正班:每天 8 小时;工作日加班:喷涂科线上人员每天 4小时,喷涂科打磨人同和其它科每天 3 小时;休息日:每月 32
5、 小时。B,最终方案:在 PMC 部计划完善后采用每天由 PMC 计划安排的时间。预定工作时为各单位 PMC 部根据基本定额和接单量核算的每天总排产时间之和。2.2.3 月定额产量核算举例:根据过渡方案,各阶段产量定额如下:工作日正班产量定额=基本定额8 小时/天当月实际出勤总人天数;工作日加班产量定额:喷涂科:工作日加班产量定额=基本定额4 小时/天当月实际出勤总人天数(非线上人员 3 小时/天)非喷涂科:工作日加班产量定额=基本定额3 小时/天当月实际出勤总人天数休息日加班产量定额=基本定额32/月月在职人数,在职不足 1月按当月在职天数与日历天数比例折算。当月休息日加班超过 32 小时时
6、,以实际时间计算。2.2.4 月产量定额用途第第 4 页页 共共 21 页页生产绩效提升管理制度生产绩效提升管理制度4各单位月产量定额在月初由人力资源部发布月计划产量定额表供 PMC 部和生产各部门参考;实际月产量定额由财务部统计组根据实际情况核算编制月实际产量定额表用于计算计件工资和绩效奖。2.3 计件单价:由于本制度采用集体计件,制定产量定额采用历史 21 个月的平均水平,历史时期的统计口径和生产情况与未来计件时期存在偏差,采用平均产量法定额其准确性存在局限性,故集体计件工资模式采用超额有限计件工资模式,即以月产量定额为分界点,设定额内计件单价和超额计件单价。2.3.1 定额内单价:定额内单价=标准小时工资基本定额=月标准工资174 小时基本定额2.3.2 超额计件单价:超额计件单价采用考虑加班因素在内的平均单价。即每人预定月计时总工资人均月定额产量。正常工作时间工资 1600 元,计划月平均工作时间 174 小时,平均月工作日 21.75 天,工作日每天加班 3 小时(喷涂科 4 小时),月休息日上班 32 小时(8 小时 4 天),举例计算如下:喷涂科:(1600+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