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疲劳对安全的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从事生产的人发生的各种心理过程都会影响到生产的进行。保证安全,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地进行生产,就必须了解人的特点,了解操作人员的情感变化和个性心理特征。安全心理学就是研究以减少生产事故的目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劳动者的安全。同时,进一步考虑如何防止劳动者在劳动中产生过度疲劳以及职业病、生产伤残,防止个性职业病变形,为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创造条件,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劳动者的工作能力。用生产指标衡量的劳动效率是一个人工作能力的函数。工作能力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包括健康状况、生活目标、劳动动机、职业态
2、度、体力和心理条件,还与特定的生产环境以及个人生活因素等有关。人的工作能力是不稳定的,它在劳动过程中随一定时间而改变。工作能力的变化,取决于人神经系统反射的强弱变化,疲劳影响下,感觉机能变弱,听觉和视觉灵敏度降低,眼睛运动的正常状态被破坏。疲劳引起错觉,记忆减弱,创造性思维降低,以及其它心理机能的改变。提高工人劳动效率的根本办法是增长其工作能力。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感觉、知觉、心理状态、身体状况对于人的工作与工作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来改善工作环境,使工作者得到最大便利,发挥最大工作效能。依靠心理因素来减轻工人的疲劳,是否可行?我们用实验证明。例 1,人的情绪对工作的影响。情绪好,工作顺手
3、;情绪对工作不顺手,碍手碍脚,并感到很疲劳。经试验,良好情绪工作能力提高 04%42%,情绪不佳,工作能力下降 25%18%。例 2,搬箱子,重量相等,但箱子分别被漆成黑、褐、黄、白等颜色。工人反映,黄、白色箱子,比黑、褐色的箱子轻。例 3,让工人挖坑,挖 15m 深,然后填上,也不说明原因。几天后,工人不干了。后来告诉工人,是在找一条重要的管道,工人又高兴地去挖了。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易产生疲劳,产生疲劳的原因很多:这里有由于劳动制度造成的疲劳,包括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内的作息安排;由于劳动本身造成的疲劳,包括劳动中筋肉劳动的强度及能量代谢率和劳动中精神状态;由于劳动环境造成的疲劳,有物环境、化学
4、环境、工作环境、人事环境等。如何解释疲劳现象?目前有疲劳手质积累理论、力源消耗理论、生理化学机理变化理论中中枢系统变化理论。实际上疲劳,从主观方面看,作为心理状态,是多种感受的体验。包括无力、注意力失调、感觉方面失调、动觉方面的紊乱、记忆和思维故障、意志衰退以及睡意等感受。从劳动生产率方面看,开始时倦怠感相对轻微,劳动效率不降低或稍有降低,接下来劳动效率下降已为人所察觉,并且下降得越来越厉害,但只涉及质量,未涉及数量。紧接着倦怠感强烈,过度疲劳。这时工作曲线下跌或“忽高忽低”,工作进度可能加快,但不能稳定,最终紊乱,人成病态而无法继续工作。疲劳影响工作能力的变化。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受恒定的和偶然
5、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动着。在工作日内,工作能力的变化,受到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制约。从不同年份、产业、劳动种类中测定的“人的机体工作能力曲线”如图 1:左图纵座标为翻沙工一个工作日内工作量的变化;右图为纺织女工每个小时的工作量点全天工作量的百分比。工作日进程中工作能力的变化分成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工作能力开始阶段”(或“进入工作阶段”) ,一般是 2050min,后半日则是 1030min。第二阶段叫“最大工作能力阶段”,午休前不大于 2h,午体后则更短。第三阶段叫“工作能力降低阶段”,如不进行午休而继续工作,疲劳可能达到极大值。该曲线具有独特性,取决于总的机体的生理状况,也取决于每个人的生理状
6、况。在绘制工作能力曲线时是数天内每个阶段的平均值。至于每个阶段的长短,则有工作难易、生产特点和个人特性的影响。一般,我们求的是工人集体的工作能力曲线。一个的工作能力曲线在一个星期之内也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见图 2,左图为不同工作日工人生产胶鞋产量;右图为纺织女工在不同工作日产量。工作能力在一年内也发生变化。最大工作能力出现在冬季,而最小值在夏季。现举一纺织厂的产量变化曲线为例说明。以上分析是忽略掉个人因素考察人体固有工作能力的自然变化。假设:一个人以最大工作能力进行工作,一段时间以后,由于疲劳的逐渐积累,自然工作能力下降,机体要求减少产量。在最初的一段疲劳时间之后,人被工作吸引,相当轻易地保持先前的水平。这段被称为“充分补偿阶段”。工作继续进行,人同先前一样,保持着最大工作能力,但越来越困难。因为疲劳越来越重,机体真正要求降低产量,劳动者已经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为来补偿疲劳。因而不管他是否愿意,产量在不断下降,但还没有达到极点。这时被称为“不稳定补偿阶段”。 有时在工作日结束时, 工作能力已经很低了, 而人们还能增加产量。这是“最后冲刺阶段”。如果工作是工人所不喜欢干的,他只是“心不在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