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规范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公正处理交通事故,提高办案质量和工作效率,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和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制定本规范。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第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应当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交通事故处理人员自身安全防护的规定,公开、公正、便民、高效地处理交通事故。第四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交通事故案件实行办案人员负责、分级管理和领导审批制度。第五条
2、 交通警察必须进行培训,考试合格的,方能取得处理交通事故资格。第六条 各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实际,设置相应的交通事故处理专门机构。第七条 各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辖区的交通事故情况和现场勘查工作需要,为交通事故处理机构配备现场勘查车、通讯器材、现场勘查器材、现场安全及防护装备、计算机、检验鉴定仪器和其他必要的装备,并保证完好,正常运用。各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不断提高交通事故处理机构的科技装备和先进技术应用水平。第八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交通事故专用档案室(库),并设立档案查阅室。档案室(库)应当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安装必要的防护设施,确保安全。公安机关交通
3、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交通事故物证技术室(库)。第九条 各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制定交通事故处理及追逃办案经费预算,保证办案所需经费。第十条 各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制定道路群死群伤和载运危险品车辆交通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和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预案,并与相邻省、地(市)、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建立协作、查缉机制。第二章 报警的受理与处理第十一条 地(市)、县级公安机关交通事故处理机构应当建立 24 小时值班备勤制度,并根据辖区的交通事故情况,确定值班备勤人员数量,最低不得少于二人。第十二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电话报警或者当面报警的,受理人员应当做好接警记录,询问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
4、车辆类型、车辆牌号、是否载有危险物品、人员伤亡等简要情况;涉嫌交通肇事逃逸的,还应当详细询问肇事车辆的颜色、特征及其逃逸方向等情况,并按规定填写“受理交通事故案件登记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按规定为报警人保密。第十三条 交通警察执勤巡逻发现交通事故的,应当报告指挥中心或者值班室(以下简称指挥中心),并先期处置事故现场。第十四条 接报警后,受理人员应当按照处置权限,或者直接处理,或者立即请示本单位值班领导后进行处理:(一)指派执勤或者处理事故的交通警察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二)属于上报范围的,立即报告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三)属于交通肇事逃逸的,立即按照交通肇事逃逸案
5、件查缉预案处置,组织堵截、追缉,通报相邻省、地(市)、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布控、协查;(四)有人员伤亡或者运载危险物品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应当同时通知急救、医疗、消防等有关部门赶赴交通事故现场;(五)营运车辆发生人员死亡交通事故的,及时通知该营运车辆所属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六)对不属于交通事故的,告诉当事人向有关部门报告,或者转告有关部门。第十五条 当事人自行撤离现场,未达成协议,在现场报警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派交通警察赶赴现场处理。第十六条 对当事人自行撤离现场,事后报警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要求当事人提供有各方当事人签名的“交通事故协议书”或者文字记录材料,或者交通事
6、故原始现场的照片、录像等证据。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确定交通事故类别,决定交通事故处理的适用程序。第十七条 对当事人自行撤离现场,事后报警又未提供交通事故证据材料, 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交通事故处理通知书”,交付当事人,告知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第十八条 对当事人自行撤离现场,达成协议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事后报警的,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交通事故处理(不受理)通知书”, 交付当事人,告知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第十九条 发生下列交通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报告本级公安机关和当地人民政府,并逐级上报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一)一次死亡三人以上交通事故的;(二)运载危险物品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三)发生副省(部)级以上领导伤、亡交通事故的;(四)发生涉外人员死亡交通事故的;(五)高速公路上发生十辆以上机动车相撞交通事故的;(六)发生涉及公安机关人员死亡交通事故的;(七)因交通事故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涉及其他社会安全事件的。第二十条 发生一次死亡五人以上,副省(部)级以上领导伤、亡,涉外死亡以及高速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