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杭州仪表厂“12.17”特大火灾一、事故经过在杭州西郊留下地区的小和山下,有一家全国明星企业杭州仪表厂。它的设备是国内第一流的,不少还是从国外引进的;它生产的“西子”牌电度表闻名大江南北。可是,这家厂的消防安全工作却有不少漏洞,火警、小火灾多次发生。但这些事故未能引起人们的警惕,及时采取亡羊补牢的措施。 大火终于来了: 1987 年 12 月 17 日, 该厂发生了一场特大火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260 余万元。杭州仪表厂的厂房多是新建的,耐火等级较高。这次失火的 2 号厂房是 1984 年建成交付使用的,一共 4 层,每层建筑面积 1069 平方米。底楼是零件仓库和恒温机房,2 楼以上是生产
2、车间,其中 3 楼为电度表生产流水线,生产设备是耗资 190 多万美元从日本大岐公司引进的。这场火灾首先是从底楼恒温机房烧起的。17 日 19 时许,恒温机房操作工于某闻到有一股橡胶燃烧的臭味,但他并未引起注意。因为以前工人也闻到过这种气味,虽向动力科反映过,但科领导并没把它当做一回事。这一次,工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21 时左右,操作工于某看到恒温机上部与风管的连接处出现火花;不一会,又发现风管内有火焰窜出,他慌忙向值班干部马某报告。马某赶到现场后,先用灭火器扑救,但未见效果;同时,他立即派人拉响厂内警报。然而这爿厂的专职消防队,因为平时训练太少,消防车辆及器材没有认真保养,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3、。发现起火后,有人赶快打“119”电话报警。但是,该厂地处郊区,接市区电话要拨两次“0”;而报警人当时心慌意乱,只拨了一次“0”,因此电话久久没有打通,后经别人提醒才拨通了“119”,但已拖延了 15 分钟。杭州仪表厂是消防重点保卫单位,并且报警时讲明火已烧大,按照常规,应当加强第一出动的灭火力量。可是不巧,在接到杭州仪表厂报警前10 分钟,另一家工厂也发生了大火,市内主要消防力量已派往那里,当时那家厂的火势正旺,难以分兵,所以调度室无能为力,只能先派出两辆消防车。起火的大楼从底层到各个楼层都有风管相通,因而底层着火后,火势顺着风管很快蔓延到 2 楼、3 楼、4 楼。这幢大修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4、,但在装修时用了大量的可燃材料,每层楼的四周墙壁均用板条、胶合板、泡沫塑料等装修,风管内的保温材料为橡胶海绵,管外包了纤维板;车间、仓库内还存放了大量的塑料零件,因此,起火后火势蔓延极快。21 时 50分,第一批公安消防队的车辆到场时,各个楼层窗口均冒出火焰,已形成立体燃烧。消防队员立即出水扑救,同时要求上级增援。当另一火场火势趋向稳定后,大批消防车辆赶来增援。经过 4 个小时的搏斗,大火被扑灭。大火使 2 号厂房 40O0 多平米的建筑一片焦黑,钢窗变形,楼板开裂;引进的流水线 13 被毁;4 楼新建成的流水线成为一片废墟;大批成品、半成品和零件也毁于一炬。这场火灾首先是从恒温机房的恒温箱开
5、始的。恒温机房的设备是 1984 年安装的。在使用过程中,回风过滤器的过滤网上常有灰尘积聚,按理应该定期清除灰尘。可是这家厂从设备安装之后,一直没有清扫过,以致过滤网上积灰很多。这就影响了风管的正常进风,使恒温箱内得不到充分的新风补充,箱内的电加热器散发的热量不能及时排出,因而使箱内温度升高。恒温箱内壁的保温材料原是聚氨酯泡沫塑料,后来又改用更易燃烧的橡胶海绵。长时间高温烘烤,使橡胶海绵逐渐炭化,最后引起自燃。为了防止发生火灾时火势沿风管蔓延,该处管道上安装了防火阀。这年 12 月 4 日,恒温机起火时,防火阀易熔片熔断,阀门动作,对阻止火势蔓延起了重要作用。但这以后,工人却用铁丝代替了易熔片
6、,结果这次发生火灾时,防火闭没有起到阻火作用,火势顺着通风管道通行无阻地向各楼层蔓延。2 号厂房建筑高大(总高 17 米) ,通风良好。特别是玻璃窗在高温下破裂后,整个厂房成了一个大火炉。加上火灾初期灭火力量不足,登高器材缺乏,因而未能及时将火势控制住。该处水源也较少,厂区虽有 6 只消火栓,但因供水管线直径小,只能供 2 辆泵浦车用水;厂内的 2 只消防水池,总容量也只有 31 立方米;其他天然水源均在火场 400 米以外,这些都给灭火增加了困难。事故原因这场火灾是施工、安装、管理等环节上存在一系列缺陷所引起的。担负施工安装的单位技术力量薄弱,未能按照图纸包工,出现许多漏装、错装。例如,应装限位开关的没有安装,以致发生火灾时不能及时切断电源;过滤器被装反,应用螺栓连接的变成焊接,因而拆装不便,不能及时清灰,而这正是导致这场火灾的重点因素。厂房的耐火等级虽高,但建成后多次改装、装修,便耐火等级大大降低。改装、装修前,工厂均未按规定报请公安消防部门审批,就自行施工,结果大量采用可燃材料,为火灾蔓延创造了条件。对厂内存在的这类不安全因素, 公安消防部门多次提出过整改意见, 特别是在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