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深基坑支护结构倒塌的救治措施.docx

上传人:一米阳光 文档编号:290398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基坑支护结构倒塌的救治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深基坑支护结构倒塌的救治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深基坑支护结构倒塌的救治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深基坑支护结构倒塌的救治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深基坑支护结构倒塌的救治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欢迎光临安全人之家https:/深基坑支护结构倒塌的救治措施摘要:深 12m 的基坑有近 50%的周边发生倒坍,在采取技术措施后得以遏制。痛定思痛,本文提出深基坑支护的几点建议与做法。关键词:深基坑支护结构倒塌救治1 工程概况我司承建的该大厦位于繁华的市区,建筑面积 20185m2,框架结构,地下三层,地上二十三层,基坑开挖深度为 12m,地下静止水位-7.0m。工程现场狭窄,东、南、北三面距相邻建筑物较近,西临市区马路主干道。现场平面位置、支护桩的布置及塌方情况见图 1,该工程地质勘察土层自地表以下依次为杂填土、素填土、I 级非自重湿陷黄土、粉质粘土、卵石、粘土等。2 原支护方案选择对该深基

2、坑的支护方法,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存在分歧。建设单位提出部分采用800mm 钢筋混凝土悬臂灌注桩,部分采用159mm 钢管悬臂桩,部分采取放坡的方案。施工单位提议采用大孔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中间设土层锚杆,桩顶设 RC 圈梁的桩锚支护体系。为了节约资金,建设单位自行采用了第一方案。除基坑西侧采用 1:0.3 放坡之外,东、南、西、北角施筑800mm 钢筋混凝土灌注桩 57 根,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间距 1800mm,桩长 18m,悬臂部分 12m,锚入基底以下 6m。在基坑北部有部分地段施筑159mm 钢管桩 7 根,桩距 1m,桩长欢迎光临安全人之家https:/15m,悬臂 12m,锚入

3、地下 3m。降水措施为:沿基坑四周设置400mm深井 12 口,井深 20m,用潜水泵抽水至地面水渠外排。3 塌方发生过程本工程土方机械开挖分二步进行。第一步先开挖基坑深度的 1/2,即挖至-6.50m(地下水位以上)。第二步再挖至-13.20m。支护桩此时全部外露,地下水位可降至-13.20m 左右。当时,气候正值冬季,支护桩陆续失稳,塌方共分四次发生。第一次,基坑东侧轴间的一根桩发生约 35内倾,土体发生局部塌方。紧临该桩的东南部的 6 根桩虽未出现明显位移,但桩后土体出现 0.51.0cm 的裂缝。北部约 12m 未打桩的范围内,3.20m宽的道路下沉,地面裂缝达 12cm,路边房屋出现

4、 3 道 0.10.5cm的竖向裂缝。各种迹象预示为大塌方的前兆,鉴于此情,施工单位紧急准备采取加固措施。第二次,坑东侧轴约 20m 范围内的 8根桩突然倒塌,在距基底 1m 左右高度处被折断,桩后土体大面积涌入坑内,地面上一座化粪池整个倾入坑内。为保住其他未倒的桩,又紧急采取了在坑内顶撑加固的措施,但未能奏效。第三次,基坑南侧又有 15 根桩倒塌。第四次,在北侧西部地段又发生局部塌方,道路被中断,坍塌到房屋的边缘。几次断桩、塌方来势迅猛,均在瞬间发生,共造成坑内土方积压约 3000m3,旧建筑物残骸 80m3,断桩 23根,倾斜 2 根,7 根159mm 钢管桩歪倒,支护桩失效率达 50%。

5、4 支护结构倒塌原因经分析,该深基坑支护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欢迎光临安全人之家https:/其一,所采用的悬臂灌注桩支护方案设计有误,未经认真的论证便盲目采用。桩的直径、配筋、埋深与理论计算相差甚远。原设计桩径0.8m,桩距 1.8m,单桩纵面配筋 40.7cm2,桩埋深 6m。现计算桩径1.0m,桩距 1.5m,单桩纵向配筋 317cm2,埋深 10m,设计不安全,抵抗不住土体的侧向压力,这是导致倒塌的主要原因。塌方原因之二,地下水浸蚀桩后土壤是一重要因素。本工程降水虽然成功,但对原有建筑物的下水设施未做调查,由于设施年久,忽视了地下隐蔽构筑物渗漏水对土壤的影响。其中两次大塌方均与化粪池和锅炉

6、暖气管道长期积水、渗水、漏气有密切的关系,以及湿陷性黄土暴露后反复的渗透循环,使土中含水量增加,土自重相应增大,导致土体内静水压力剧增,使边坡失稳,进而造成坍塌。5 塌方后的处理措施深基坑的塌方不但处理难度大,而且危险因素较多,时间要求紧迫。当发生第一次局部塌方和即将出现更大塌方的预兆时我们曾紧急磋商,研究制定了桩后拉锚加固方案。即将所有桩头剔凿露出钢筋后,扎筋、支模补增桩顶圈梁,并间隔一定距离设置五道外出至少 20m的钢筋混凝土拉梁,其梁端与后挖的地坑锚桩浇筑在一起,对支护桩进行拉结加固,但该方案因场地狭窄,需穿越居民区,未能实施。第二次塌方后,采用了在土坑内用大吨位型钢焊接组成框架后对土壁与桩进行顶撑加固的方案。投入型钢、井架、桁架等多达 120t。但由于基坑面积较大(1920m2),若设置多支点,则造成基础施工的难度,减少支点,则桁架跨度增大,整体刚度差,力传递不均,承载力欢迎光临安全人之家https:/明显不足,实际效果不佳,该坑内顶撑加固措施未能成功,又被大的塌方所摧毁。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安全技术 > 建筑安全技术

copyright@ 2010-2023 安全人之家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冀ICP备202201591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