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全生产三大定律安全第一,毋庸置疑。安全因素,错综复杂。但最基本的,则是安全哲学。换言之,安全从根本上说,与“哲学头脑”,即“基本态度”有关。在安全哲学里,有三个最基本的定律,犹如基石,不可不知。一、墨菲定律墨菲定律,指出的是:“差错难免”。爱德华墨菲,美国空军的一位上尉工程师。1949 年,他参与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一次特别试验。这个试验项目是为了测试人类对瞬间加速度的承受力。其中,有个试验项目是将 16 个火箭加速度测量器悬空装置在受试者的上方。结果,试验中因仪器失灵而发生了事故。墨菲通过研究发现,测量仪表被一个技术人员装反了。由此,他得出的教训是:“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
2、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并导致事故。”几个月后,墨菲的上司将其提炼为“墨菲定律”,并广泛传播开来,特别在航天机械相关领域,影响颇大。有关定律的正式内容,最后以更为简洁的方式重新做了表述,因而成为日后、直到今天在各界用来形容“系统风险”的经典规律:“有可能造成差错,必将造成。”(If anything can do wrong, it will。)不过,还有一种传说。即:“墨菲定律”的来源并非前述那样“严肃”,而是源于墨菲开的一句“玩笑”,就是说,是由一句玩笑逐渐演变开来的:“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这种传说也不无道理。因为从深层次来说,“墨菲定律
3、”来源于 20 世纪中叶,正是二次大战之后,在美国弥漫着一种战争胜利后的盲目乐观情绪。因而这个时期,美国工作中的种种松懈、疏忽和差错现象,相当普遍。这应该说是“墨菲定律”得以流行起来的社会和哲学的基础吧。二、海恩法则海恩法则,指出的是:“问题成堆”。我们在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也都有这样的经验:每起事故,不发生则已,一发生,则往往都是经不起检查的。只要一认真检查,问题必然不止一个,而是“成堆”。当然,这个经验还是较为原始和模糊的。如果我们听听“海恩法则”(亦称“海因里希安全理论”)的话,情况将更加明晰。飞机涡轮发动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海因里希) ,也许是因为太了解发动机这一“飞机的心脏
4、”的重要性了, 基于其自身的丰富工程经验,提出了如下“法则”:“每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 29 次轻微事故和 300 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 起事故隐患”。果真如此么?也许有人认为:“法则”未免言重了;也许有人怀疑:“法则”的数据准确么?但是,如果耐心研究一下的话,结果还真的差不多!例如, 台湾曾在两年的时间里摔掉 6 架三代战机 (4 架 F?6, 2 架幻影?000) ,震动“朝野”。西方报刊曾讽刺说:“损失超过了一场科索沃战争”因为西方在科索沃战争中损失的三代战机也只有两架。迫于压力,台湾军方为此组织了由一个上将带队的高级调查团进行仔细检查后,分析出有“4 大原因”。那就是:换装过快
5、;体制不一;心理压力;规章不严。而仅就 F?6 一种战机来说,发现的问题竟多达 360 个!其中包括:长达15 公里的导线,绝缘层根本不适合台海的潮湿气候,美国海军自己早就禁用了。仅一种战机,一次检查,就查出 360 个问题!也足见“海恩法则”绝非耸人听闻了。三、新墨菲定律如果说“墨菲定律”指出了“差错难免”,“海恩法则”指出了“问题成堆”,那么,“新墨菲定律”则指出了“事故可防”。这就是说,从哲学意义上看,对墨菲定律的态度有两种:懦夫把它当作借口?差错难免,无力回天;而我们则把它当作警钟?时刻警惕,杜绝后患。其实,即使差错已经发生,也并不可怕,因为不是每个差错必然酿成后果。这就是说,在差错与
6、后果之间,还有一条最后的防线?检查。检查出来了,后果就完全可以防止。所以, 在这里, 只要把墨菲定律改动一个词, 把“do” (做) 改成“see” (看) ,即成了“新墨菲定律”:“有可能发现差错,必将发现。”(if anything can see wrong, it will。 )显然,这个“新墨菲定律”,更凸显出哲学辩证法的活力。也正是它,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理论和安全实践。由这三大定律引申开来,联系到我们的具工作,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何做到彻底的安全生产,不外乎规范操作、排查隐患、提高警惕。因此,为了贯彻三大安全定律,落实安全生产,提前发现隐患,确保乘客出入站的安全通畅,抓好安全防范工作,我工班利用数次班组例会讨论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1、当班人员利用周巡检统计出各站半自动售票机、自动售票机、出入站闸机的近期故障记录,针对故障率较高的个别设备进行整机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部位和隐患及时分类汇总;2、月检维护时除正常的维护作业外,集中整治处理那些排查出的问题设备,以恢复其高可靠性;3、总结以往经验,整理、制定一系列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各类应急演练,强化班组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协同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