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隐患,什么是风险在安全工作中,特别是在安全检查、安全督查(督察) 、风险评估工作、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中,不少人常常为“什么是隐患,什么是风险”争论得脸红脖子粗。本文主要内容摘自网络“正确理解风险管控与隐患整改双重预防机制”一文,作者为中国石油质量安全环保部HSE 体系处胡月亭。一、基本理论两则(一)能量意外释放论该理论认为,能量或有害物质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所在,能量或有害物质失去控制而意外释放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各种能量或有害物质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致害因素, 如机械能可能导致撞击伤、夹伤等伤害,热能可能导致灼伤、中暑,电击则导致伤亡等。能量意外释放论说明了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2、 至于能量或有害物质为什么会失去控制而意外释放, 奶酪模型理论则给出了科学合理的解释。(二)奶酪模型理论奶酪模型理论认为,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屏障(措施)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像“瑞士奶酪”那样,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或漏洞。正是由于缺陷或漏洞的存在,导致防控屏障这些屏障(措施)不能够很好发挥作用, 如果屏蔽某一能量或有害物质的所有屏障在某一时刻同时失去作用, 就会导致该能量或有害物质失控, 进而造成事故发生。因此,为了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既要辨识出诸如能量或有害物质这样的根本致害物,以便设置相应屏障进行防控,同时还要辨识出防控屏障上的缺陷或漏洞并进行修补,以使其发挥应有的防控作用。二
3、、基本概念及其关系(一)危险源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 GB/T 28001-2011中,把其定义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 (或) 健康损害的根源、 状态或行为, 或其组合。危险源一般分可为两类:一类是能量或有害物质所构成的第一类危险源, 如行驶车辆具有的动能、高处重物具有的势能以及电能等等,都属于第一类危险源,它是导致事故的根源、源头。另一类是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监管缺陷等在内的第二类危险源,也即危险源定义中的不安全的状态、行为。它就是防控屏障上那些影响其作用发挥的缺陷或漏洞, 正是这些缺陷或漏洞致使约束能量或有害物质的屏障失效, 导致能量或有害物质的失控,从而造成事故发生
4、。例如, 煤气罐中的煤气就是第一类危险源, 它的失控可能会导致火灾、爆炸或煤气中毒; 煤气的罐体及其附件的缺陷以及使用者的违章操作等则为第二类危险源, 因为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了煤气罐中的煤气泄漏而引发事故。(二)隐患与安全生产有关系的隐患称为“事故隐患” ,一般也称为“隐患” 。 现代劳动关系词典把“事故隐患”定义为:企业的设备、设施、厂房、环境等方面存在的能够造成人身伤害的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 职业安全卫生术语 (GB/T15236-1994)把 “事故隐患”定义为: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上的缺陷。 1995 年,劳动部出台的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 ,定义 “事故隐
5、患”为:劳动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2008 年,国家安监总局颁布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定义“事故隐患”为: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综上所述, “隐患”一词最初的含义就是隐藏的祸患,而安全生产领域所指的“隐患” ,并非是隐藏的祸患,而是指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或管理上的缺陷。之所以把人的不安全行为、 物的不安全状态, 或管理上的缺陷称为 “隐患” ,是因为“隐”字体现了潜藏、隐蔽
6、, “患”即祸患、不好的状况,而无论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还是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因此,它们都是藏而不露、不易为人们所发现,所以博大精深的汉语创造了“隐患”一词,而在国外是没有“隐患”一词的。(三)危险源是否就是隐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隐患是“现实型”危险源。按照危险源的存在状态,可把危险源分为“现实型危险源” 与“潜在型危险源” 两种类型。如在一项活动开始前,进行危险源辨识时所辨识出的危险源,就属于这种的“潜在型” 危险源。如采用螺栓固定的部件,可能会出现螺帽的松动、脱落,这就是辨识出的“潜在型” 危险源。通过对辨识出 “潜在型” 危险源的风险评估,视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针对螺帽的松动、脱落,采取加强对螺栓的检查维护等措施,就能够防止因此而导致事故发生。与之相反,在已开始的活动中,发现了螺栓的松动或脱落,则属于已经客观存在的“现实型” 危险源,也就是所谓的“隐患” ,隐患就是“潜在型” 危险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结果,是已经客观存在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当然“现实型” 危险源也可以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管理上的缺陷。由于“现实型”危险源是“潜在型” 危险源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