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一、总体思路及目标任务(一)总体思路通过强化安全发展理念,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加强源头管控,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准确分析和把握安全生产的特点、规律,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全面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实现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前面、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前面,夯实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坚强基础,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二)工作任务1评定风险等级。要全方位、全过程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
2、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确定安全风险类别。安全风险辨识要做到系统、全面、无遗漏,并持续更新完善。安全风险评估过程要突出遏制重特大事故,聚焦重大危险源、劳动密集型场所、高危作业工序和受影响的人群规模。原则上,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 4 个等级,并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2科学管控风险。要开展风险辨识、评估,明确风险点、风险等级、风险类型,建立“一图、两清单”(“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点分布图、风险管控责任清单、风险管控措施清单),实施风险公示和分级管控。3完善基础数据。对已纳入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的车间,分工序建立风险
3、点基础数据库、重大危险源台账,为安全监管提供信息化支撑。4全面整治隐患。要建立健全以责任清单、隐患分级和排查治理标准、闭环管理和考核奖惩为核心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全面排查隐患,有效治理隐患。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系统化、程序化、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常态化。(二)工作目标形成车间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改自报,车间主任领导有力、部门监管有效、班组责任落实、员工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二、工作安排各车间负责建立健全分管工序内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重大隐患、重大危险源判定标准,并指导安全管理部门督促落实。各车间负责组织推进本车间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班
4、组承担建立和实施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责任。在安全风险辨识、制定管控措施、排查治理隐患、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可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安全专业机构及专家“会诊”等方式组织实施。三、方法步骤1确定试点工序。各负有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根据分管工序领域特点,确定一批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管理效果较好的工序作为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试点。2排查风险点。各负有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负责督促车间风险点(危险源)的排查,重点排查可能导致较大以上事故发生的风险点,包括生产系统、设备设施、输送管线、操作行为、职业健康、环境条件、作业场所、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风险。3制定风险分级标准。
5、对确定的试点工序要总结经验做法,对试点工序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进行论证、评估、完善和提升。各负有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充分酝酿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和发布安全生产风险分级标准。4、强化贯彻落实。各负有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确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标准后,参考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安全监管总局令第 16 号)制定重大隐患判定标准,并制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办法,督促贯彻落实。四、落实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机制建设(一)确定风险等级各车间对安全生产风险全面辨识排查,对排查出的风险点,先确定风险类别(泄漏、火灾、爆炸、中毒、坍塌、坠落等危险因素和高温、粉尘、
6、有毒物质等有害因素,以及环境和安全影响),然后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制定的安全风险分级标准,将风险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 4 个等级,并绘制出“红橙黄蓝”安全风险电子分布图。(二)明确管控措施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要建立“两个清单”:一是管控责任清单,明确管控责任(车间、班组、岗位),落实具体的责任、责任人;二是管控措施清单,制定具体的管控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含在线监测措施、视频监控措施、自动化控制措施等)、物理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含应急管理)、教育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三)风险公告警示公示本车间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每名员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工作场所、工作岗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应急设备设施和撤离通道等。(四)排查消除隐患各车间要制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分级和排查治理标准,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明确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各设备设施排查范围和要求,建立起全员参与、全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