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报告结构不完整问题:报告章节缺失,未按标准格式编写,如建筑设计卫生学调查与评价章节内容不符合要求。改进建议:确保报告结构完整,涵盖导则规定章节及内容要求。2、评价依据过时问题:引用的法律法规、标准过时,未及时更新。改进建议:定期审查并更新评价依据,确保引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均为最新版本。3、现场调查不全面问题:现场调查不规范、不细致,遗漏劳务派遣工作场所、机修工以及配料间、配胶间等关键场所及信息,导致难以正确选择采样点、采样对象、采样方法和采样时机。改进建议:制定详细的现场调查计划,覆盖所有潜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工作场所,确保全面性和准确性。4、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遗漏问题:未能全面识别所有
2、职业病危害因素,特别是对相关岗位化学物料情况未进行综合分析;未对成分不明的有机物进行成分分析,确定其毒理性质;未对成分不明的粉尘或含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进行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未开展必要的排除性检测。改进建议: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和相关技术规范,结合生产工艺、原料、设备等全面识别危害因素。5、交叉影响评估不足问题: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交叉影响评估不充分。改进建议:加强交叉影响的识别和评估,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交叉影响导致的职业病危害。6、采样点设置不合理问题:未能遵守 GBZ159 的规定,采样点布置未覆盖所有关键区域,采样点选择缺乏代表性,采样时机未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
3、工作日,未能连续采样 3 个工作日等。改进建议:根据生产工艺和危害因素分布科学设置采样点,确保数据具有代表性和有效性。7、检测方法不当问题:采用的检测方法不准确或不符合标准。改进建议:选用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执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8、数据处理不严谨问题:数据处理过程中出现错误或遗漏。改进建议: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对数据进行严格审核和校验,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9、不合格检测点及岗位多因素接触情况的分析不深入问题:对于不合格检测点及岗位多因素接触情况的分析不够深入,对职业健康风险的评估不全面,进而影响整改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改进建议:针对不合格检测点及岗位多因
4、素接触情况,应增加分析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如定量风险评估、专家咨询等,全面剖析检测不合格的原因和潜在的健康影响。同时,加强对岗位多因素暴露的综合评估,确保评价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制定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提供有针对性的依据。10、未充分考虑防护设施的效果问题:未按照用人单位的委托,对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参数进行检测。对职业病防护措施的效果评估不足。改进建议:全面评估防护设施的运行状况和效果,分析超标原因,提出针对性地改进措施,确保其有效性。11、建筑物设计卫生学符合性评价水平不高问题:对建筑结构、通风、采光照明、微小气候等关键设计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不足,难以全面、准确地
5、评估其对职业健康的影响,从而无法充分展现技术服务机构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改进建议:加强对技术服务人员的建筑设计卫生学专业知识培训,制定详细的建筑设计卫生学调查标准与流程,明确各项调查指标的具体要求与操作方法。12、关键控制点和关键防护工种确定不准确问题:在确定关键控制点和关键防护工种时,未能执行相关标准规定,导致判断失误。现场调查时不够深入细致,未能全面了解作业现场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岗位作业方式及人员接触情况等关键信息,或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不足,影响了判断的准确性。改进建议:加强现场调查的细致度,确保全面收集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暴露情况,同时强化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充分考虑其意见,提升评价结论
6、的准确性和科学性。13、未能准确评估职业卫生管理有效性和合规性问题:未能全面收集或查阅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相关文件、制度和管理档案,导致对用人单位申报、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健康档案等职业卫生管理状况的评价不全面。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及其实施情况的了解和分析不够深入,未能准确评估其有效性和合规性。过于依赖书面资料,缺乏现场实地调查,对职业卫生管理实际情况的掌握不准确。改进建议:制定详细的资料清单,确保全面收集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相关文件、制度和记录。与用人单位建立紧密的沟通渠道,确保其提供真实、完整的档案资料。在收集书面资料的基础上,加强现场实地调查,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实际状况。关注制度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确保评价结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14、历年职业健康监护数据收集不完整问题:近 3 年职业健康监护数据,收集不全或缺失,评价结论不准确。改进建议:职业健康监护资料收集齐全,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评价提供有力支持。15、历年检测数据分析评价不深入问题:对近 3 年的检测数据只进行简单统计,而未能深入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科学性、检测布点的合理性以及方法选择的正